作者
程莉(万寿路学区管理中心)
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积”“渐”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可以改变人,结交不同的人,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荀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应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顺序逐步深入。
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看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而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学思行相结合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人的学习开始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
虚一而静,专心有恒
求学的心理条件,有消极的与积极的两个方面,消极的心理条件即“解蔽”,积极的心理条件就是“虚一而静”。“虚”是不怀成见的意思;“一”是综合矛盾双方的观点,全面看待事物的意思;“静”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以强烈的感情冲动来阻碍正确的认识和思维。三者之间又有递进的关系,虚则一,一则静,所以有“虚一而静”。
隆师亲友
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应当隆师,主动地接近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材料,但这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是有困难的,只有学生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和周知世事。荀子还认为治学要有良友相辅,学友之间相互切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磨切)使然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是有益于进学的。
教师作用和地位
荀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本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化性起伪”,拨乱反正;二是为实现礼法兼治的社会,离不开教师的“正礼”作用。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以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例,学校德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以身示范。知识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教授就可以获得;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学员自身去实践才能得到。比如说学习蛙泳,教练讲了很多次,也放了录像和PPT进行演示,如果学员自己不下水去训练,也是永远学不会的。品德的养成,用传授和训练的方式都不行,关键在于体验,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成人待人处事的方式,自己尝试去体验,然后获得感悟,并逐渐上升为认识。一些教师以为自己在学科方面的教学对孩子的作用大,因此多在学科方面下功夫,想方设法把课上好,而对自己平时的言行不大重视。其实不然,学生离开了学校之后,能够记得住的学科知识其实是很少的,但教师平时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终生。一个在学科教学中很有建树但在平时的言行中有很另类的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是一个“怪胎”,但却最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招聘裂变式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