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开学季古诗文增幅达80全国教材第7
?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0篇。
语文教材全国统一,文言比例大幅增加
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文言篇目大幅增加。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据媒体报道:此次“部编本”小学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整个小学6年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此前就曾有媒体曝出,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文内容将有所增加,记者翻阅新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时发现,除新增的《汉乐府·江南》外,还包括《咏鹅》、《悯农》(节选二)、《古朗月行》以及《风》4首古诗。
也就是说,新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单古诗就有五首,这也远远多于旧版语文教材。
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选篇也是24篇,占所有选篇的5.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初中删篇换2篇增0篇(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不论是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还是初一年级语文课本,都能够看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
不仅是古诗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民俗或者相应童谣,甚至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我上学了”都有很大变化。
其中第一节课不再是讲“我入学了”,而变成“我是中国人”,其中所配图画为56个民族的孩子穿着不同的服装,而此版图画也是几易其稿。
因此,也曾有语文老师表示,单从一年级语文教材上来看,传统文化的东西可以说是从细微渗入的,绝不是单纯地增加了几篇古诗文那么简单。
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以教学实用主义而言,这些说法自有道理。然而,实用层面的合情合理不过将语文学习放在了“掌握一门语言”的特定语境之下。
在许多教学者眼里,语文或许是一门应试课程,在大多日常使用者眼里,语文或许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的言语技能,可之于国家,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客观而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语文教材的地方编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表面上品种多样,却难言清晰价值观、文化观的教学局面。
甚至以地方化、特色化代替了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
以“部编本”改革为契机,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任何成熟的教育体系,都需要努力引导受教育者,让其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时间轴。
这不仅是从教学意义上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更是让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早有去年传言的高考语文分值增加,现有如今语文课本古诗文比例又再次飙升,教育部似乎在用强硬的手段让国人正视语文,正视我们的国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腹内草莽,必然不能口吐莲花。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出口成章的背后,正是打小的阅读背诵与长年的储备积累。
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也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节认同与文化自信!
高考必背篇目新增0篇
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0篇,增加后的篇目如下:
初中五十篇.《论语》(共十则)、2.《孟子·鱼我所欲也》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左传·曹刿论战》
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0.《陋室铭》刘禹锡
.《小石潭记》柳宗元、2.《岳阳楼记》范仲淹
3.《醉翁亭记》欧阳修、4.《爱莲说》周敦颐
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7.《诗经·关睢》、8.《诗经·蒹葭》
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50.《己亥杂诗》龚自珍。
高中十四篇5.《荀子·劝学》、52.《庄子·逍遥游》
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
55.《前赤壁赋》苏轼;56.《诗经·氓》
57.《离骚》屈原;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
6.《锦瑟》李商隐;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初中新增十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列子·伯牙善鼓琴》
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湖心亭看雪》张岱
5.《河中石兽》纪昀、6.《乐府诗集.木兰诗》
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8.《卖炭翁》白居易
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教育部高度评价高考语文试题
日前,《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这篇专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对今年高考试题评价颇高。这些评价就是导向,说明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符合为国选人育人要求的,是会坚持下去的。这对年乃至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下是问答节选)
问:年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文化味道浓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姜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无论是服务选才,还是引导教学,高考都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问:年高考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覆盖各个学科。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姜钢:年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问: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一特殊方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考试育人效果的?
姜钢:年高考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
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该作文将六句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并列齐观,包含自强奋发、家国之爱、豁达自信、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社会与家国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导考生在亲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
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
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
已成大势所趋。
攻克古诗文堡垒,
才能拿下高考根据地。
古诗文的学习重在积累,
更重在养成积累的习惯,
从而形成语感,触类旁通!
┃来源:教研网
┃编辑:赵汉卿
┃商务合作Tel:
▼「快速订阅哈考网信息,点这里」
赞赏
长按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天津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