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国人必知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家著
先秦儒家坚持自己的主张,孔子、孟子也都周游天下,那时可以一臣二君,政见不合,起身就走,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更强调“威武不能屈”,荀子也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这“士君子之勇”,就是儒家的独立人格。
一、孔子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前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三岁左右丧父,二十岁左右丧母。他从小接受教育,聪明好学。成年后做过赶车、管仓库、当司仪吹奏等杂事,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后来又在鲁国做过官吏,因官场失意而被迫出走,成了流浪汉,从五十五岁起遍访列国,前后十四年,向当权者们宣传他的治国之道,但终不见用,或遭人陷害,或被围、被困,以至于惶惶不可终日。连守城门的人都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唐韩愈作诗说“孔子西行不到秦”,似批评他没有远见。
六十八岁以后,孔子回到家乡鲁国收徒授业,专心教育工作,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在教学同时,他和弟子们还整理了大量古典文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他在顺境中努力开拓,在逆境中坚持奋斗,此种精神,殊为可贵。孔子没有直接的专著,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他的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见于其弟子及其后学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中,这就是流传了二千多年的《论语》一书。该书为语录体散文,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立意深远,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见解精辟。
孔子及其代表作《论语》的命运,见证着儒学的多次沉浮,几乎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秦始皇时“焚书坑儒”(此处“儒”不只是儒家,泛指知识分子),《论语》亦深受其灾。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孔子被封建统治者及士大夫塑造为“圣人”,《论语》成为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东汉末年之后儒家独尊的局面曾一度被打破,但后来又恢复了其主导地位。宋明时出现了以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号象山)、王(守仁,号阳明)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宋明理学,对原始孔子的思想既有发挥,也有偏离,某些注解曲解了原始儒家。宋明一些儒者甚至将孔老夫子搬上了神坛。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门十哲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中表现出类拔萃的十位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虽然儒家派别林立,但继承孔子“遗志”、对孔子思想加以发挥和发展而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在先秦时期当推孟子、荀子二位。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一前年),名柯,字子興,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时人尊称“孟夫子”。
孔子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家集团人多势众,儒学很时髦,成为显学。孔子逝世以后,儒分为八,势力就衰落了。到战国中期,儒学被边缘化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就归墨”。杨朱之学与墨子之学流行天下,成为时髦。此时,孟子出来辟杨墨,振兴儒学,孟子对儒学复兴贡献不小,因此后儒奉他为亚圣,配祀孔庙。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许多思想,其学说的精华,集中于他和弟子们整理的《孟子》七篇中。《孟子》引述了孔子及孔子的弟子曾子、再传弟子子思等人的言行事迹,其中有二十多处“孔子曰”。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将孔子、孟子相提并论,后世遂有“孔孟之道”的说法。因孟子“好辩”,使《孟子》一书显示出独特的动态感,很有感染力。
孟子学说重在心性根本处阐发,提出了“性善”说。从人性本善这一认识出发,孟子将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发展成“仁政”学说。其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为国本。二是仁民。孟子认为,君王的作用是保护民众,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将暴君视作民贼独夫,认为民众有权利对其予以放逐、诛杀而不必担负“弑君”罪名。与后世的愚忠相比,显出其进步性。三为觉民。孟子主张为政、治民之道是“觉民”,即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四是制民常产。使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能够养家糊口、安居乐业,民就会拥护君王,而君王就可以行王道于天下。孟子还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观,更重“义”字,认为“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保障,人的性命可丢,唯义不可夺。“舍生取义”这一观念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精神动力。
孟子特别推崇孔子,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中之集大成者,出类拔萃。也许受孟子的影响,后来封建统治者给孔子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本人亦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三、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晚年著《荀子》一书,凡三十二篇,后人评其“得儒家真传”。荀子的思想与孔孟思想既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他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其立论中已开始出现法家思想倾向,他的学生韩非、李斯等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家。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思想大异其趣,主张性恶。孟子所说的性是指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而荀子则将孟子排除于性之外的人的生理本能称作“性”,认为人性本恶。为了避免争夺,圣人制定礼义制度,陶铸人性,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荀子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圣人与普通人在人性上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才存在差异,所以,普通人只要肯努力,都可以成为圣人。在社会观上,荀子提出了群分关系,认为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人之所以有社会性,是人有社会生产分工、社会贫富等差、人伦类系区分,这样就从本体上断开了天对人的制约,而以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荀子在先秦儒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战国末年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故司马迁作《史记》以孟子、荀子合传。清朝《四库全书总目儒家类》评《荀子》书说:“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孟、荀这两位继承者对孔子的思想均有补充、有修正、有发展。例如,孟子主张“民为贵”(《孟子·尽心下》),此即民主思想的萌芽;荀子提出天即自然、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此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萌芽。相比而言,孟子唯心的东西比荀子多些,荀子唯物的东西比孟子多些。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四书五经”一说。“四书”者,《论语》、《大学》(孔子的学生曾子编著)、《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及秦汉人士编著)、《孟子》。“五经”者,《易经》(原为占卜之书,后演变为儒家经典)、《尚书》(即《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可惜《荀子》未被列入)。它们长期以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国人研究儒学,如将《论语》与《孟子》、《荀子》联系起来,也许对先秦儒学即原始的孔孟思想的把握会更完整、更准确一些。
(注:文中图片自网络)
喜欢此文请点赞、转载并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