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80个小题,每个小题0.9分,共72分)
1.C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A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史指心理的发展,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表现在以下四点,其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其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其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其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选项A中,随机技能不断发展不属于从低级心理机能到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表现。
2.D
“有教无类”指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3.A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4.A
年,德意志魏玛联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的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5.D
年6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D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题,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8.C
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学校教育制度无关,不是影响学制的因素。
9.D
A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由于它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认识,因而是有偏差的。B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一个你熟悉的很不起眼的人,发明了不起的东西,使你对他突然刮目相看。C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人时,由于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印象极深,像月晕一样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有人把它比作“情人眼里出西施”。D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老师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揣度学生,表现出教师对于学生能力所形成了刻板印象。
10.C
A前摄抑制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B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于之前学习材料的影响。C首位效应,对于开始的内容记忆印象深刻。D近位效应,对于结尾的内容记忆印象深刻。
11.C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示范者、朋友和研究者角色,题干中说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和忧伤,分享快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朋友角色。
12.C
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师说》一问,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13.A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4、A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性原则的典型观点,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A
知识的类型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故排除B、C、D,陈述性知识,主要是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故选A。
16.A
按评价基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平价,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评价表达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根据评价主客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外来评价,按照评价范围不同,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故选A。
17.A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为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学习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8、B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这体现了榜样作用,即选择榜样示范法。
19、D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0、A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选择A。
21、A
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题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的是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选择A。
22、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原则”,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属于言行一致原则。
23、A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双生子”实验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24、B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5、A
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6、B
杜威的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
27、C
循序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故选C。A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B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8、B
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所以教育者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29、B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听到风雨而想到落花,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所以选B思维的间接性。
30、D
知识学习的类型有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是总括学习,下位学习是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热量和体积、速度和距离等变量关系的概念,现在学习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这新旧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也不是总括关系,选择D并列结合学习。
31、B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奇装异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属于无意注意,选择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后注意则是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2、C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和评价,重视权威和名誉等属于尊重的需要。
33.B
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上。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集中注意的对象就是注意的中心,其他的对象多数处于注意之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注意的集中性,选择B。
34.B
动机斗争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双重意义,多重趋避指由于面对两个或多个即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到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题干中学生既不喜欢做家庭作业,同时又怕家长的责骂体现的是双避冲突,选择B。
35.A
同一目标对个人既有利弊,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这时产生的动机冲突叫趋避冲突,比如既想吃蛋糕,又害怕吃蛋糕胖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选A。
36.B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热情不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题干中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微弱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心境,选择B。
37.D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选择D。
38、B
匮乏性需要即为缺失性需要,其中只有B选项属于。其他三项属于“生长性需要”。
39、B
德育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属于识记类,选择B。
40、A
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这种行为属于强迫行为,选择A。
41、D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象是正常学生,识记类题目,选择D。
42、A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属于内部需要引发的动机,而且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直接的和近期能够实现的,所以是近景性的直接动机,选择A。
43、B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选择B。
44、C
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伯尔根据二个维度对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题干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简历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意义学习,选择C。
45、C
列提纲或利用图形整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组织策略。
46、B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学习迁移,“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迁移现象的典型代表,选择B。
47、D
按照动力的来源,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外部动机是指由个体以外的诱因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如物质奖励、外部声誉、地位等。A父母对李庆的测验成绩表示满意是外部动机,B、C选项无关学习动机,张海每天看几个小时小说属于内部动机,选择D。
48、B
组织策略是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测试及控制的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精加工策略是吧新信息与头脑中的就信息联系起来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精细加工策略,选择B。
49、C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题干中会讲法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正迁移,选择C。
50、C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指正式评价,故选择C。
51.B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三阶段发展观。福勒和布朗(Fuller&Brown,)根据教师所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