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文化生活中国哲学简史阅读体会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年以来,人事教育部持续开展以“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分享智慧人生”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并着力打造青年书社、每月一读和读书分享“三位一体”的读书交流机制,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多维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此次推选的书评就是“每月一读”活动中推荐人与大家分享的读书体会。该书评梳理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的脉络,并将该作品的精华之笔悉数呈现,结尾以该书作者自序点睛,充分体现了推荐人对该书以小见大、以简驭繁的高手境界的由衷赞美。
《中国哲学简史》阅读体会文︱杜玉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几千年中国哲学史,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学家,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其中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冯友兰先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治中国哲学史迄今无出其右者。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该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各家在后世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重要哲学家及其思想;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以及哲学的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即《道德经》中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而引出中国哲学对于中国人实际上起到了宗教对于西方人的作用。“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依此,作者分析了中国哲学中“出世”与“入世”两种基本的哲学态度,以及如何将儒家现实主义的“入世”与道家浪漫主义的“出世”统一起来,并一语中的地指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是教导人如何达到“内圣外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随后,作者对于我国思想史上的大黄金时代产生的诸子百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首先,以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的理论为依据,得出六个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的渊源,如下: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然后介绍了最主要的几位,包括孔子、理想主义的儒家孟子、现实主义的儒家荀子,墨子,道家的杨朱、老子、庄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等。
孔子重“仁”,何谓“仁”?子曰“爱人”而!如何能仁?忠恕之道,“仁之方”也。何谓“忠、恕”?推己及人也。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我想这确实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了吧!
墨子在“独尊儒学”前,是和孔子一样有名的大哲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实践者。“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说的俗一点,就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但他要求的是“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为什么要“兼爱”呢?因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论证了兼爱的必要性。此外,在墨子看来,为使民众实行“兼爱”,“不仅要有宗教的规范,还要有政治的规范”,因此,“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以避免“天下之人异义”而导致的混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将“道”作为万物的本源,这有点像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这一概念。在总结事物的变化规律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在为人处事中,老子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据说,老子从坚硬的牙齿比柔软的舌头先坏这一现象中领悟出“上善若水”这一至理。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本来的规律,理顺各种关系,让事物自然发展,则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儒家重“名教”,道家重“自然”,儒家是一种“入世”的哲学,道家是一种“出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了,是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因此就显得肤浅。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这也是儒道两家经常互相嘲笑对方的理由。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因此深信“人性恶”。因此,法家重“势”、“术”、“法”,认为此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对“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不感兴趣”,“法家的治国方针,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为新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法家还具有一种在当时属于革命性的精神,在其他哲学家都“法古”的时候,法家认为“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儒家认为,治国要“靠礼和道德”,通过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人知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不是靠法家推崇的“法律和刑罚”来统治百姓。因此,儒法相比,儒家又是理想主义的,法家是现实主义的。“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一向指责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则总是指责儒家书生气、不切实际。”两者各有所长,所以历代治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外儒内法”的情形。
众所周知,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佛学也是外来学说,但经过长时间与中国本土哲学的接触融合,发展出了“中国佛学”。佛家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内心自造的表象”,只要“心”动,便有了“业”,而这个“业”必然产生它的果,就是“报”,也就是说“业是因,果是报”“每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这个连环套无穷循环,因此构成“生死轮回”。但是“人出于自己的无知(‘无明’)而执着的追求(‘执迷不悟’)”,因此无法逃脱轮回,只有“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无贪欲、无执着”,人才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
除了介绍上述这些主要思想流派外,作者还介绍了如名家、阴阳家等。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对于“新道家”、“新儒家”等均有涉及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本书虽是“简史”,但“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来源:《知识产权青年》第36期
赞赏
长按中科白殿疯医院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