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涨知识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8/1/11 19:19:50   点击数: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同志从四个不同层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阐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习的原因。

而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学习对于我们更为重要。习近平同志曾用“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来描述部分领导干部的“本领恐慌”。好学才能上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今天,我们来一起继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些经典话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原典

《论语·雍也》

〔春秋〕孔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这里,大教育家孔子讲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其中“知之”是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要我学”;“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相当于“我要学”;“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爱学”。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热爱学习。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

关于学习,孔子还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要勤勉好学,并乐于向学问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可见,好学始终是孔子强调的要素。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者,爱好也。如果您对学习感兴趣,那您就一定能够学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文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我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大家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

原典

《论语·述而第七》

〔春秋〕孔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格言,古今训诂家们有多种翻译。其中,关于“三”字就有多种译法,不同的译法,含义就大异其趣。

朱熹《论语集注》称:“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三”作实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释为:“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三”作虚数解,为几个人。还有译者译为:“众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把他们作为借鉴,学习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同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三”仍为虚数,但指众人,极言其多。

再就是关于“行”的解释,现在一般把“行”译作“行走”“走路”。关于“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慎认为“行”为会意字,其造字本义为行走。但从“行”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其字形像是一个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故“行”的本义应为道路。《尔雅·释宫》亦曰:“行,道也。”《诗经》中的“行”,几乎都作道路讲。如《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召南·行露》:“厌浥行露。”《豳风·七月》:“遵彼微行。”《小雅·鹿鸣》:“示我周行。”《大雅·行苇》:“敦彼行苇。”还有演化为成语的《邶风·北风》之“携手同行”,《毛诗音义》注曰:“音衡,道也。”再如《吕氏春秋·下贤》:“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于道者,莫之举也。”由“行”与“道”对举,可知其为道路之义。

因此,有没有这种可能,“三人行”之“行”指的是街道。其意为:在街道上的三个(实指、虚指均可)行人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古今中外,街道都是信息集散地,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增广见闻的重要场所。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游走于雅典的大街小巷,与人交谈辩论。西周末年,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老百姓诉求表达的场所也在街道上。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近代以后的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原典

《管子·形势第二》

〔春秋〕管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释义

“常”和“变”是中国古人思考自然人事常用的两个术语。“常”,表示常态,常住性;“变”,表示动态,变动性。管子是最早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古代先贤。

《管子·形势篇》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认为,古与今存在着相互因循的关系,既有变化,也有其不变的规律。所以,对现实感到疑惑,可以考察历史;对未来感到迷茫,可以回顾往事。接着又说:“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生:同“性”,本性、属性;趣:通“趋”,趋向,引申为途径、方式。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性质、途径虽有不同,但总是殊途同归,古今一理。这个“古今一也”,就是古今在不同时空中存在的共性,也就是蕴藏于事物表象之内不会轻易改变的“常”。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知古可以鉴今,察往可以知来。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后者是前者的“遗传”和“变异”。深刻理解历史,我们才能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深入认识现实,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向何处去。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谢短篇》称:“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晚清诗人黄遵宪《感怀》诗中说:“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原典

《文心雕龙?时序》

〔南朝·梁〕刘勰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释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不仅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和成果,而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如关于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便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著名论断。

刘勰认为文学会随着政治的盛衰而发生变化。如唐尧时代,教化普及,所以百姓作《击壤歌》,儿童们唱《康衢谣》。虞舜时代,政治清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唱出了《南风歌》,群臣也和他同唱《卿云歌》。商汤圣哲英明,因而出现了《诗经·商颂·那》中的颂词。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民歌,便反映了人们勤劳而无怨言的精神。但后来周厉王、周幽王时期政治黑暗,因而《诗经·大雅》里的《板》、《荡》等诗便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于是出现了亡国哀痛的《王风·黍离》。可见,“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的内容紧紧联系着政治的动态,只要弄明白这一点,就能看清历史的脉络了。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深化伙伴关系共促亚太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等文中引用

原文

  

我们要采取行动,把共识转化成成果。“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北京会议通过的互联互通蓝图,对解决亚太发展瓶颈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继续大力推进。亚太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平台,中国及有关国家正在加紧筹建,银行预计于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备选项目储备工作也已经启动。中方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稳步推进,各方已经确立以经济走廊为重点的优先合作领域,丝路基金的项目运营已经启动。

原典

《荀子?儒效篇第八》

〔战国〕荀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释义

  

“儒效”,即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在《荀子·儒效篇》中,荀子阐述了知行关系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

荀子把“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到,理解到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也就达到了极点。他还从反面加以阐述:“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所以,听到了而没见到,即使听到的再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再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荀子所说的“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知之”是理性认识,“行之”是实践。荀子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荀子对“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荀子·劝学篇》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明确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等文中引用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原典

《报任安书》

〔西汉〕司马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释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中,对自己撰写《史记》目的所说的话。班固还把这句话记录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考察历史发展演变的进程,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为此,司马迁的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借司马迁的这句名言,指出历史学所承担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同时,赋予其以现代的、世界眼光的诠释:“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是对历史科学真谛的揭示,也为当今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原典

《论衡·实知》

〔汉〕王充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五帝、三王,皆有所师。曰:“是欲为人法也。”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以圣人学,知其非圣。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狌狌(猩猩)知往,鳱鹊(gānquè,喜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释义

  

《论衡·实知篇》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考察知识来源的重要哲学论文。王充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生知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学而后知,不学不知”的“学知论”。

汉儒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白虎通义》则宣称:“圣人所以能独见前睹,与神通精者,盖皆天所生也。”他们还捏造了许多圣人先知的故事来混淆视听,愚弄民众。对此,王充依据事理,逐条批驳道:“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性’疑为‘生’)知者”;“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认为即使像项橐(tuó)、尹方那样智慧超群的儿童与青年,也必须“学而知之”。因此,提出了“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王充认为,人的才智有高下之分,知识来源于后天的学习。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知物由学”的“由”是通过的意思,也就是获取知识的路径。

王充不仅从理论上批判了先知论的迷信,在下篇《知实》中,还不厌其烦地提出了16条事实,证明圣人不能先知。其中关于孔子的有13条,关于周公的2条,关于虞舜的1条。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这句古语谆谆教导广大青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并用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为当代青年追逐梦想、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的行动指南。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原典

《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

〔北宋〕程颐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故《书》曰:“思曰睿,睿作圣”。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

释义

  

程颐,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上述用典是二程关于“学”与“思”关系的阐述。最早提出学思关系的儒家学者是孔子。孔子认为“学”与“思”应当有机地结合,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在此基础上,二程提出了“学原于思”“学莫贵于思”的观点。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正确的学习方法,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进而又指出:“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经过深思而得到的知识,即令一时得到了,也容易失掉。此句亦见于《曾国藩家书》,故常被误认为是曾国藩的经典语句。

二程为何将“思”放到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程颐答道:“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思”是达到睿智、圣明的必由之路。“二程”的观点,强调了“学”的手段性与“思”的目的性,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学思关系的辩证思考。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文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我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

原典

《稼说(送张琥)》

〔北宋〕苏轼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释义

  

《稼说》是苏轼写给好友张琥的一篇赠序。题为“稼说”,是因为文章以种庄稼开篇,通过富人与自家在耕种环境、耕种方法及收获成果方面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很好的铺垫。文后苏轼指出,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积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成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即由此而来。

在《与张嘉父七首》之七中,苏轼也有类似表述:“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认为积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在《日喻》这篇寓言里,他还以南方人日与水居而善潜水、北方人不习水性故常溺水为喻,指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mò,潜水)者也。”苏轼是一位治学甚勤的人。《春渚纪闻》载秦少游语云:“公(苏轼)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关于读书作文,历代学者亦多有论述。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读书人“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北宋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南宋朱熹有“剥皮、去肉、见髓”读书法。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这样解读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来源:《习近平用典》(劝学篇)(杨立新)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危害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6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