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从荀子乐论的一段说起
从《荀子·乐论》的一段说起
荀况(公元前—公元前),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有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国末期法家的杰出代表。
战国末期,封建制政权已在大多数诸侯国相继建立,但还存在着奴隶制复辟的危险,奴隶主阶级及其代言人儒家利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优势制造复辟舆论,利用诸侯割据状态阻挠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疯狂地进行复辟活动。在这种形式下,新兴地主阶级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粉碎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活动,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用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荀况一生从事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和著述。他在当时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毅然从儒家阵营中冲杀出来,坚定地站到法家一边,批判儒家鼓吹的“天命”论、“性善”论、“法先王”等复辟理论,提出了“制天命”、“性恶”论、“法后王”的思想,从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为巩固封建制、统一中国作了舆论准备。
荀况一生不仅写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哲学著作和政论文章,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关于文化艺术的论述,写了专论音乐问题的《乐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家文艺思想。
我们就来看看《乐论》中的这么一段: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不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古文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很明了,所以我按自己的理解大致翻译如下:
“音乐是什么?音乐就是快乐,这是人们为了满足感情需要所一定不能排除的东西,所以人们不能没有音乐。快乐必定发之于声音,表现为动静,于是,人本身的自然的情性,声音动静和各种思想感情的变化,都通过音乐充分表现出来了。人们不能没有快乐,快乐又不能没有一定的表现。这种表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引起混乱。先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制作《雅》、《颂》一类的乐曲来加以引导,使得那些乐曲的音调,足以使人得到快乐而不致于放荡,使得乐曲的乐章清楚明了而不致于邪恶,使得那些乐曲的曲折或平直、复杂或简单、清晰或饱满,以及它的节奏,足以感动人的善良的心,达到防止那些邪恶的东西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目的。这就是先王制作音乐的原则啊!可是墨子却反对它,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呀!”
这里的“墨子非之”的那个墨子,我们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就是墨家创始人的那个墨翟,鲁迅曾写了一篇《非攻》,就是写他的故事的,如果大家看过《寻秦记》应该记得项少龙回到战国时代的时候,就是遇到了墨子教他的剑法才使他迅速地处于高手的境界。墨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国人,他的学说基本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对于当时儒家为了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制,一面以礼奴役人民,一面又以乐麻醉人民,(“繁饰礼乐以淫人”《墨子·非乐》),严重影响生产发展的局面,极为不满。因此,他在《非乐》篇中,指出音乐妨碍治理天下,“不中万民之利”,反而为万民之害,主张全部取消音乐。这在当时具有批判奴隶主阶级礼乐的进步意义。但墨子主张取消一切音乐的观点也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音乐为其“法治”路线服务的观点,所以也起了冲突。
反正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什么样的言论都有其立足之点,又有其不足之处,但有争鸣就是一种进步,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言论自由”。
荀况在《乐论》里明确指出,音乐是表达感情的,是人人都需要的东西,这就否定了奴隶主垄断音乐的合理性。但荀况毕竟是个“性恶”论者,他认为人们占有音乐的欲望,和其他欲望一样,如果不加节制,任其发展,就必然引起混乱,所以必须制作“纯正”的音乐,用以消除社会混乱,“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这就是说:音乐和礼义、法度一样,是治理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性恶”论不仅是荀况法治思想的理论依据,也是他音乐思想的理论依据。它也是《乐论》全篇立论的基础。
其实现在我已经很难把文言性的文字读进去了,只是忽然想起要写点音乐的东西,偶然翻到《荀子》里竟然有《乐论》一篇,便觉得很有兴趣,看了一两段,顺手翻了点其他的东西,也正是读点闲书,做点闲事,怡然自得吧!
年7月27日星期四
更多精彩请白癜风胶囊白殿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