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北大耕读社2018年春

发布时间:2018/3/15 22:31:18   点击数:

北大耕读社

春季读书会

为了满足耕读社社员的需求,北大耕读社本学期开展了多个读书会活动,主要有《国史大纲》读书会、经典与生活读书会,以及《荀子》读书会。具体如下:

一、《国史大纲》

读书会

向上滑动阅览

(一)目的

1.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非讲授知识

2.了解钱穆思想和民国学术风潮

3.搭建平台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交流、对话

(二)方法:“上下左右读书”

1.通过多元的阅读,建构相对丰富的钱穆的思想世界——寻找与钱穆对立的主流民国学术话语、与钱穆声气相求的看法、钱穆自己其他著作中对其的看法

2.注意钱穆学术思想的转变脉络

(三)报告形式

1.时长:每次四十分钟左右——梳理章节基本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可以稍微简略,提纲挈领即可)、个人心得思想,从而展现读书状态,追求逻辑化的表达。其他同学进行两天左右提前阅读和参考;讨论会时主要由这位同学进行介绍。

2.讨论:可于报告间穿插,在报告后再进行总结,感受应建立在读书基础上,落实在文本上,而非突然的想法,讨论亦应积极回应前面的问题。

3.带读人的引导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

(四)规划:

第一次3月9日

12-14章:自三国至东晋的基本政治格局

第二次3月23日

15-17章:五胡十六国开启的南北朝史

·参考书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第三次4月6日或13日

18-21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问题

1.中古的门阀问题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

2.中古文化与宗教

·参考资料: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释王与马共天下”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关于魏晋政治经济的相关问题

(3)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

第四次4月20日

22-24章隋代至初唐的历史历程、政治机构、社会形态

唐代前期是为对魏晋南北朝的总结,收束了和政治传统相关的比较重要的话题,唐代中后期以降的制度史和政治史的变迁则开启了宋代的格局

第五次5月4日

25-26章“盛运中之衰象”:唐代中叶以降的政治与社会

第六次5月18日

27-29章唐代对外之姿态与唐代之没落

第七次6月1日

30-32章黄巢之乱与五代十国+北宋政治史概述

《国史大纲》读书会的参加方式

带读人:

胡斌,北大级历史学系博士,专业为宋史

负责人:

黄清扬(),有意参加读书会的同学可以发信息报名

时间地点:

周五上午8:30--10:30,地点见具体通知

二、

读书会

向上滑动阅览

(一)读书会缘起

荀子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家,宗师仲尼,推崇圣王之道;其学则杂糅儒、墨、道、法、名各家,取其长,去其偏,融合而为独具一格的荀学。荀子晚年将其思想笔之于书,是为流传至今的《荀子》。《荀子》一书以及荀子的思想,在其后漫漫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中,历经坎坷浮沉;而总体来看,荀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与其所受的历史待遇并不相称。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上对荀子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时有误读。宋代以前,荀子思想多受认可,荀子本人的儒家宗师地位也多被肯定。唐代对荀子的评价较为复杂,但基调仍是肯定。宋明理学兴起后,荀子因其“性恶论”被斥为法家、杂家,或儒家异端之类。直至清代,学者们开始反思宋明理学积累的流弊,加之清代诸子学的兴起,荀子思想再受重视,清儒对荀子被历史的误读做了许多修正工作。清末,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传入,清王朝的统治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此时中国社会兴起了一系列的改革变法运动,荀子思想被维新派视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而遭受猛烈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在“评法批儒”政治运动的背景下,荀子思想又被视为法家思想的代表而被用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虽然当时的思想界兴起研究、重视荀子的浪潮,但是荀子思想的真正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

第二,历史上对《荀子》文本的整理、注释和研究严重不足。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研究《荀子》的专著极少,即便是较为尊荀的汉唐,也仅有西汉刘向为《荀子》做整理、删定、编排工作,以及唐代杨倞为《荀子》作注。清代开始,整理、注释和研究《荀子》文本的专著开始增多。虽则如此,比之儒家其他经典,《荀子》显然备受冷遇,不仅儒家的“四书五经”不包括《荀子》,“十三经”里面也未收入。这与荀子思想本身在历史上的评价是相关的。历史上对《荀子》文本的长期忽视,给后人解读和研究《荀子》留下较多困难。

第三、荀子思想的历史意义。首先,从思想本身看,荀子可谓先秦诸子之集大成者。其次,荀子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未必为统治阶层所承认,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位承前启后,且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影响的大思想家,无论其本身地位还是其思想学说的内涵,都未受充分重视和挖掘,此不可不谓历史的一大失误。

这学期,希望我们能一起认真解读《荀子》,发掘那些被忽视的深刻思想,重新认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二)读书会章程

1.时间:每周三晚上18:30——21:30,一周一次共读。(具体地点见通知)。

2.进度:《荀子》共32篇,一周一篇,一学期可读完16篇(若未完,拟寒暑假顺延),一年可读完32篇。

3.准备工作:参加读书会的每位同学每周将该周篇章原文至少读五遍,例如第一周读《劝学》,那么大家各自利用课余时间,将《劝学》读够五遍,以熟悉基本文本。每周两到三位同学分段导读,导读者会下准备、会上带领大家将全部文本疏通一遍。徐佳希师姐会每次提前一两天将该篇校注发群里供大家参考,在此之前,导读同学须克服困难,研读王先谦《荀子集解》,有余力再加上其他注书。

4.读书会形式:先简要复习上次读书会主要内容(十分钟左右);再由导读同学带领大家逐段疏通文本,大家择取其中关心的、重要的、困惑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导读提纲挈领地总结该篇问题若干。

5.会后轮流一名同学做笔记汇总或整理工作,一来巩固思考,二来会社团学术活动留存记录和资料。

6.希望在研读《荀子》的过程中,我们能将其中精彩的、对我们自身修身以及应世的关键语句进行背诵。另外,机缘合适,我们也将组织集体拜访、请教研究荀学的老师。

请朋友们本着共学共进、修己立人的发心、以诚敬的态度参与读书会,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完成相应准备工作。

(三)读书会用书:

必备书: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参考书:

《荀子》注解专著——

1.梁启雄《荀子简释》

2.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释》

3.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这本书是在上世纪70年代评法批儒背景下所编,有一定时代特征、阶级斗争色彩,但是此书对于《荀子》一书基本字词的梳理是基本可靠的,且语言浅白,适合没有时间细啃古注的同学用以快速了解)

4.张觉《荀子译注》

5.王天海《荀子校释》(将唐朝杨倞、清朝王先谦、近代梁启雄以及后来的北大版《荀子》注解统合)

其他有关专著——

1.梁启超《荀子二十讲》、谭嗣同《仁学》

2.张曙光《荀子与中国文化》

3.蔡仁厚《孔孟荀哲学》

4.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

5.路德斌《荀子与儒家哲学》

6.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后人对荀子思想的解读,暂时推荐惠吉星和张曙光这本。维新派学人有其时代背景,他们对荀子的评价和解读也有特殊的针对性,在我们大致了解荀子思想本身的基础上再读此类专著或文章,比较容易理解其中曲折。)

12

《荀子》读书会及诵读

《荀子》读书会的报名人数目前已满,暂时不增加报名,望大家见谅。不过,欢迎对《荀子》感兴趣的同学参加《荀子》早晚诵读。

《荀子》诵读信息

时间:早上8:00—8:30

下午17:30—18:10

地点:静园草坪北侧

进度:每天一篇,早晚各读两遍。时有讲解。

负责人:王杰(),有意参加《荀子》诵读的同学可以通过短信向王杰同学报名。

三、经典与生活

读书会

向上滑动阅览

(一)目的:

1.把经典放到其诞生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并以经典阅读激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感知与思考。

2.将经典道理学以致用。以改变自己与体谅别人为出发点,获得更好的家庭、朋友、社群,体验到现实生活的意趣,领悟“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从而更有心力应对生活的挑战。

(二)开展形式:

每周请一位经典著作研究者(主体为人文社科专业硕博生)或传统文化实践者来与大家分享研究与实践心得。每次读书会分享的嘉宾会推荐一本书,并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

(三)部分内容预告

1.王阳明的生命与学问

梁田,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级博士研究生。

徐亚豪,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级博士研究生。

2.晚明士人的生活世界

单虹泽,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级博士研究生

3.张载的哲学与实践

吴瑶,北京大学儒藏中心级博士研究生

《经典与生活》读书会通知

参与人员:

耕读社核心骨干及对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有深厚兴趣的社员

负责人:

张乐晨(),有意参加读书会的同学可以发短信报名

时间地点:

周六晚上,地点见具体通知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北京中科白瘕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51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