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名师讲堂陈来儒的自我理解荀

发布时间:2018/4/10 23:42:40   点击数:

三、雅儒与俗儒

 “小儒”的智慧和自觉的程度虽然不如“大儒”,但“小儒”的道德境界应当是值得肯定的。荀子不仅分别了“大儒”和“小儒”,还区分了“雅儒”和“俗儒”: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儒效)这里的“俗人”相当于上面说的“众人”,不求学问,不懂得正义,只追求富贵利益。“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相当于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说的“弟佗其冠”的子张氏之儒;“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相当于《非十二子》中以“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对子思、孟轲的批评,可以说,《非十二子》中的“贱儒”在这里被称为“俗儒”。“俗儒”的特点是,衣冠行为同于世俗,在外在仪表和行为上不能体现儒者的认同和原则;“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即不知在持守大道的同时必须以改革的态度统一法度,不知在法度革新方面要法后王,不知尊崇礼义比传诵诗书更重要。“雅儒”则懂得要法后王而一制度,懂得隆礼义而杀诗书,言行都合于通行法度,但在知识和智慧上还达不到前面所说大儒的“知通统类”的程度。知通统类就是知识能贯通乎各类万事万物。“雅儒”与前面所说的“小儒”接近,但比小儒见识略高,小儒只重道德实践,雅儒还理解政治的需要。“大儒”则不仅在政治上法后王(先王当作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而且在知识和智慧上能原仁义,辨黑白,举统类而应之。大儒通于圣,圣主要体现在知,荀子在《儒效》篇明白说“知之,圣人也”,故“知”是理想人格很重要的维度。知即智,可见荀子思想也颇受到战国儒家圣智说的影响,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的分别,同时代表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能力,从而也意味着不同的政治功效,这些都要面对人主的政治需要: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儒效)这里的“千乘之国”似当作“千里之国”,以与大儒“百里之地”相对。万乘之国的君主,如果任用俗人则国亡,如果任用俗儒则国存,可见俗儒不会导致亡国,这是俗儒高于俗人的地方。但存并不是安,安是安定平安,俗儒虽然不会导致亡国,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平安,任用雅儒则可以使千里之国安定平安,这是雅儒高于俗儒的地方。雅儒虽然可以安邦定国,但雅儒不能齐一天下;任用大儒则能以百里之国,三年而平天下,使诸侯臣服。如果任用大儒领导万乘之国,则很快就能够成为霸主。不同的儒有不同的治国效果,这就是儒之效。荀子所推崇的当然是大儒之效,而他的儒效说最重视的是能够使“天下为一”的政治能力和效果。这个“一”既是重新找到联结各诸侯国的一种统一形式,也是实现了安定、和平、和谐的理想世界。(未完待续)

特别推荐

中国管理哲学与《四书》精读专修班招生简章

中国文化与儒学道商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白癜风会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52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