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涂可国荀子治道思想的主要特质分析中
摘要: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主义。荀子治道思想以治政为主导,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思考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法等,治道理念逻辑上包含政道。二是德治主义。战国末期,围绕如何实现德治,荀子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儒家内圣外王、王道政治和德主刑辅等观念,鲜明地体现了治道思想的德治主义特质。三是礼治主义。“礼主刑辅”或“礼本刑末”与“礼体法用”是荀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治道的说明,关于礼治与法治关系的治道思想,大致体现为礼法共治、礼法分治和礼主法辅三种情形,从以礼治人、以礼治民、以礼治国系统地阐发了“礼”的各种功能价值。四是人治主义。荀子是儒家人治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是强势人治主义而是弱势人治主义,重人轻法、为法在人和君子之治观念,无不体现了荀子治道思想的人治主义特点。
关键词:荀子;治道思想;德治;政道;礼治
作者简介:涂可国,男,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济南),主要从事儒学、哲学与文化研究。
荀子治道思想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尽管涉及荀子治道及其相关问题,但大多缺乏以理性高度专门就荀子治道的内涵、结构、类型、功能、特质等作系统研究。本文将就荀子治道思想的特质作进一步探讨。
一、政治主义
荀子治道思想具有政治主义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治政为主导
《荀子》中“治”与“治道”对荀子治道思想的政治主义特质作了很好诠释。“治”有三种内涵:其一,动词性质,包括治理、管理、统治、整治等,如“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①中的“治”,即惩处、惩办的意思。其二,名词性质,包括有关治理的场所、政治、政绩、法度等,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治”,即治理能力的意思。其三,形容词性质,包括合理、合宜、秩序、安定等,如“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中的“治”是合理、合宜的意思,而“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中的“治”是安定、太平、有序之意。《荀子·强国》中“强殆中国”,杨倞注“殆”为“治”。由此,荀子所讲的“治”,其含义主要指政治治理、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就“治”的对象来说,《荀子》中有不少关于治天、治人(治心、治身)②和治气等天道、人道思想,但荀子最关心的是由天道推及政道、由人道推及政道。因而,他思考的重心是治家、治国、治天下等方面。
《荀子》中的“道”主要有道理、道德、伦理、规律等含义。韩星将“治道”规定为包括中国古代学者针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思想等,构成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知识体系[1]就有所偏颇。韩星对“治道”的理解也有合理且深刻之处,它恰好揭示了荀子治道思想的政治主义特质,因为荀子的治道重心正是置于治国、治天下、治世、治民、治法等之上的。墨子将“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圣王之法”和“天下之治道”加以推行,荀子之后一些文献采用的“治道”大多也体现了政治意味。《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这些典籍中的“治道”主要指向政治之道。
(二)治道构成为荀子思想主题
一是伦理之道服从于政道。基于儒家惯有的泛伦理主义思想旨趣,荀子往往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荀子强调仁本礼用,试图通过外在的“礼”去追求内在的“仁”,通过政治主义的礼治之道实现人本主义的“仁道”。荀子认为:“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并认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荀子·荣辱》)只有依次遵行“仁”“义”“礼”,才能实现正道。“制礼反本成末”的君子之道和“仁义之统”的先王之道,固然表明“仁”为本体、为核心,彰显了一种“仁本体论”。“隆礼义”思想体系中,礼、义与仁相互为用,为礼之道与仁义之道同等重要,“制礼反本成末”只是体现了制礼先仁而后末的顺序,如同“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先王先仁而后礼”(《荀子·大略》)。礼治的目的不仅为了成仁,也是为了依仁行政。如果说制礼需要返回仁本,那么倒过来返回仁本则是为了达成礼治。况且,荀子倡导的以仁为本,不过是旨在实现政治化的仁政、王道。另外,就诚信而言,荀子提出了“信立而霸”(《荀子·王霸》)“政令信者强”(《荀子·议兵》)等尚信理念,把诚信之道由为人之道上升为治理之道和为政之道。
二是政治治道成为荀子思想的中心。第一,“治”之思构成荀子思想的枢要。《荀子》为“嫉浊世之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作,通篇贯穿着“治”意,“治”同“礼”“道”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构成荀子思想的核心和主题。第二,荀子各种思想服务、从属于治道思想。荀子思想包含了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为政之道同治道直接相关、融为一体,为人之道就其目的来说指向政治秩序,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为君之道。如韩星所指出:“荀子的思想主体是讨论治道,其他方面的思想,如我们常常说的哲学、经济、法律、教育、伦理思想,都是为其治道服务的,都是为了进一步或从不同方面说明和论证治道。”[1]第三,政治治道思想丰富。荀子深入探讨了内圣外王、王道政治、德主刑辅、礼法共治等礼乐刑政等问题,思考了人道、王道、霸道及治人、治气、治家、治国等政治治理现象,可谓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第四,政治之治是荀学之根本目的。如果说“合理性”展现了荀子思想精神趋向的话③,那么“善治”就体现了荀子思想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崇尚通过隆礼重法的途径,建立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三)治道逻辑上包含政道
牟宗三在《政道与治道》中指出,政道是相应政权而言的,治道是相应治权而言的;中国古代只有治道而无政道,只有吏治而无政治。牟宗三断言,中国人自古只讨论治国方式,不知道改造政体,应该说符合历史事实。但他笼统认定中国传统士大夫一味向治道用心而不着意于政道,显然太过偏颇。荀子的治道思想容纳了牟宗三所言政道和治道,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既包括治国理政,也包括治身养气,是政道和治道的合一。犹如黎红雷所言,治道“既包括‘治之道’,又包括‘治之具’;既包括‘治之本’,又包括‘治之事’;既包括思想原则,又包括制度措施;或者用现代政治学的语言来说,既包括政权成立之道理,又包括政权运用之道理”[2]11。荀子身处战国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的乱世,为实现一天下、等贵贱、合礼法的社会治世理想,不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膏白斑专科著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