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思想史为何名家法家是儒家的部分否定
作者
金观涛刘青峰
金观涛: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主编
刘青峰:20世纪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常务编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创刊编辑、前主编,与金观涛合著多部学术著作
为何名家、法家是儒家的部分否定?为什么杨朱和墨家会消亡?
从道家和儒家的关系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实现了超越突破的文化,给定一个明确的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后,批评和否定这个价值方向的主要思想,也属于这个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道家是对孔孟儒学的全盘否定,给出另一种人生意义。如果不是全盘反对而是部分否定儒家者,便是我们今日所知诸子百家中的另一些流派,如名家、法家和墨家。
什么是名家?
先讲名家。中文“名”这个词有两重意思,一是名分,二是指事物的规定性。前者是道德问题,后者涉及逻辑、哲学。孔子最注重正名,他讲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和“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也”两句名言,直到今天还常被引用。在名与器中,名是指名分、名教,即伦常秩序的等级及道德规范;器是按名分规定的礼仪,使用与身份等级相称的器物、配乐、衣饰等。儒家最重视名的社会功能,为了维护礼教,一定要正名,而对抽象的哲学问题兴趣不大。先秦有关名的逻辑哲学问题讨论,后来被主流的儒家道德论述掩盖了。荀子专门写了《正名篇》,虽然也涉及一点逻辑问题,但他讲名,主要还是为了区别身份的贵贱。
挂羊头卖狗肉,则不正则言不顺
除了从道德规范上谈名,名还具有规定性及其关系的意义,因此,思想家也会从逻辑和形而上角度来讨论名。所有怀疑、批判儒家的思想流派,包括道家、名家、墨家,都有形而上的思考兴趣。前面已讲过道家,另外的两家,一个是以“名”命名的名家,另一个是墨家。先简单讲讲名家。先秦名家留下的东西不多,名家对儒家从道德规范谈名,完全没有兴趣,名家最著名的辩题是“白马非马”、“坚白石离”。人们一提到名家就说是诡辩。
“白马非马”
虽然先秦名家和墨家在逻辑上都有重要发现,但是并没有发展出古希腊那样的逻辑体系和理型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名家把名与实相剥离,是为了否定儒家以“名”来指称道德,而并没有更高的理性逻辑追求。
什么是法家?
法家也是部分地否定儒家。今天,有许多人推崇法家,还有人为追求法治,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找资源而提倡新法家,他们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法家和西方法治混在一起,那就错了。二者的差别又在哪里呢?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法,法是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中国历代都有法,有很细致的法典,它们和道德不一样。但是,法背后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不同文明是不一样的。
古希腊文明是以追求知识作为终极关怀,所以古希腊哲人认为,人可以通过追求知识去认识自然法,法治传统的背后有更高的价值,这就是理性。这种理性后来被基督教吸收了,自然法也发生了分化及转型。历史上,在西方传统社会的法治精神中,一个是对上帝的信仰,另一个是理性,强调逻辑、数学以及依靠规则来治理。法律的具体条文,不能违背上述法后面的精神。先秦法家思想的来源是对儒家的否定,法的背后并没有更高的精神。
《五月花号公约》(对《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影响巨大)
译文:“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年11月11日”
著名法家李斯和集大成者韩非,理论上主要是师承老子和荀子,他俩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是儒家,但他提出人性恶,否定孟子的人性善,是部分地否定儒家。韩非笃信老子的无为,写过《解老》《喻老》。他从道家汲取了什么呢?按劳思光先生的讲法,韩非取了道家的价值否定论,世间压根儿没什么确定的好和坏,法家把这个拿过来,管它什么好不好的价值啊。韩非从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韩非强调君权和法,法是君王统治天下百姓的工具;君虽无为,但若一切依照法条文去做,则上下可各得其常而无不为。
韩非从荀子那里汲取了重视外在规范的思维,从道家那里拿来了价值否定论,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提出以维护君权权威为中心的法、术、势,作为统御天下的一套治世方法。所以法家的法除了作为君王治理天下的工具以外,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没有提出其最终的正当性根据。因此,秦国以法家治国虽然很有效,可以富国强兵、统一中国,但秦帝国很短命,二世而亡。讲法家时,一定要看到它只是否定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的法与西方法治有根本的差别。
什么是墨家?
墨子晚于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征伐战乱,墨子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方案,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墨家也更具有客观精神,《墨辩》中有很多实用知识和科学思考,有点儿接近古希腊精神。许多中国哲学史的大家,如沈有鼎先生(~)等把《墨经》作为中国逻辑学的著作来研究。问题是,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墨家无法与儒家竞争而走向消亡呢?只有从文化超越突破的角度,才能理解其原因。
电影《墨攻》取材自墨家“兼爱非攻”的电影故事
我们仍然从知和仁两个关键词入手,对比孔、墨两家在这两个重要观念上的差别。孔子的知是指向个人道德意识的自觉,墨家的知又是指向什么呢?墨子曾说,天子的知是知自己能否治理天下;三公的知,是知自己能否辅佐天子;诸侯的知是选择好的“卿之宰”,等等。可见,墨子的知,对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知,这样的个人并没有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没有从社会中走出来。
孔子讲的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本身就具有最终价值,墨子又如何讲仁呢?墨子说仁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工具,要做利于人的事,不做不利于人的事;又说,仁作为天下法度,是要人不追求耳目口舌身等感官享受,不做劳民伤财的事。因此,在判断是否具有超越视野的两方面,即个体的,追求非功利的终极人生意义上来看,孔子讲的仁是诉诸每个人的道德感,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而墨子把仁视为外在的法则和准绳,仁作为判断人和事的法度,也只强调其社会效果,即看人的行为后果是否利人利天下。因此,墨子讲的仁,既不是诉诸个体,也不是最高价值。
孔、墨都认为,他们所处社会之所以礼崩乐坏、征伐战乱,是由个人不受控制地追逐私利而引起的,但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很不一样。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方案,只要每个人都以实现儒家等级制的道德秩序来约束自己,社会和政治的秩序也将随之落实。墨子的方案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国与国之间要非攻。那么,在“人争利、交相恶”的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可以实现兼相爱和非攻这两个善良愿望和好价值呢?与孔子主张依靠个人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相反,墨子认为,这两种好的价值体现了天意,因此要依靠“天志”和“明鬼”等外在约束来保证其实现。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罚恶扬善,赏罚分明。天志势必惩罚那些“交相攻”的君王和“别相恶,交相贼”的人;鬼神则协助执行天志。孔与墨,一个是靠人内心的道德追求,另一个则要求人顺天意、敬鬼神,正当性根据不仅外在,而且是社会性的;孔子把追求道德视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墨子则把仁视为“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墨家不具备文化的超越视野。
你们或许会问,墨子的“天志、明鬼”是不是近似于希伯来宗教呢?也不是。希伯来宗教讲天国彼岸,墨子的关怀在现世,已然不同。更重要的,希伯来宗教的救赎是个人的终极关怀,而墨子心目中的天志,是如同圆规和尺那样的度量工具。他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可见,墨子的“天志、明鬼”,并没有如希伯来宗教那样把个人对上帝的皈依视为终极价值。墨家的尚同、兼爱、非攻等价值再好,但因其思想体系中没有个体性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故这些价值都不能离开社会。因此,墨家没有完成超越突破,也就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被一代代地忘掉了。
什么是杨朱?
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朱能与孟子同时在世。杨朱说了那么多的话,但后世只记得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句话。现在只能从诸子文献中去了解杨朱的思想,这足以证明杨朱消亡得比墨家还要彻底。简单地说,杨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交相利”,杨朱就强调“为我”。墨子重社会、重功利,杨朱极注重个人,社会在他那儿根本没有意义。既然杨朱重个人,为什么也没能实现超越突破?这是因为杨朱并没有提出超越个人生命的终极价值。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朱认识到个人生命很短暂,他说“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特别是生逢乱世,不知何时就死了。因此,他说人活着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享受,“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与孔、墨的忧患意识不同,他提出养生、贵生和乐生的人生哲学。确实,杨朱是回到了个体,重视并赋予个人的自然欲望以正当性,但他并没有找到超越个体生存和享受以外的终极意义。及时行乐是很享受,但你能长生不老吗?人总是要死的,你如何面对死亡,死后意义在哪里?杨朱统统避而不答。因此,可以说杨朱和墨家一样,思想上都没有完成超越突破,汉以后就很快衰落了。
以上,我从文化的超越突破角度来讲先秦诸子,侧重于讲为什么说儒家奠定了中国文明的主流形态,并以儒家为参照比较分析先秦的道、墨、法、名、杨等诸家思想。尽管儒家和道家各自主张的最高价值——道的内容正好相反,但两家都承认存在超越个体生命的非功利的道,都强调只有依靠个体的觉醒去认识这个道,并以此为人生意义和追求,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与天地沟通,即获得永恒的天人之际的价值。由于儒家和否定儒家的道家都完成了超越突破,所以儒道两家共同塑造着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相比之下,先秦的法家、墨家、名家和杨朱,均没有提出超越个体生命、不死的和非功利的生命意义,汉以后它们或是消亡,或是被儒道两大家吸纳为隐性成分保留下来,如道家吸收了杨朱的养生存性,汉初黄老学吸收了法家,使主流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厚广博并呈现出不同形貌。
上期回顾:
思想史
什么是超越突破?(1.2.1)
思想史
《论语》到底讲了什么?(1.2.2)
思想史
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学说?(1.2.3)
思想史
荀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学说?(1.2.4)
思想史
为什么道家是儒家的全盘否定?(1.2.5)
本文节选自(略有删减):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法律出版社,
校编
戴兰亭 排版
戴兰亭朱正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