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报班了或者手上有网课的同学们,第二种自己学的同学们。
对于第一类同学,建议先看视频,将视频中讲解的内容标注到书上,然后再看书。因为老师基本上都是按照大纲讲解的,so可以不看大纲,
对于第二类同学,建议对照大纲去看书,明晰考点。
但是对照大纲对看书并不等于只看大纲上有的内容!!!
年的论述题:请分别阐述孔丘、荀况和韩愈的教师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侧重点的变化。我们翻看大纲,这三个的生平背景大纲中均未要求掌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不能只看大纲上有的内容,更不能不看书直接背资料。
我们认识某个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去认识,认识某项制度或者政策也是一样。科举制度在我们如今看来可能有诸多弊端,但我们去分析它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在它所处的那个历史年代去分析,从新华字典对科举这一词条意思解释的不断变更中也可明白。
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年版删去“反动”二字,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下面这些题目均需要我们去考虑特定的历史背景。
题目1: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强调“师道尊严”,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辨析题)
题目2:教会学校是列强文化侵略的结果,其阻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辨析题)
题目3:宋代对于科举制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简答题)
中外教史的内容要前后左右贯通,教育史与教育学原理相结合。
纵向串联
例如:从人性论上。孟子——荀子——墨子——法家——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
从教育作用上。孔子——孟子——荀子——墨家——法家——学记——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梁启超
题目4: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在人物思想史上还可以进行串联的有:不同人物关于教育目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育内容、道德教育、论教师、论学习、立志教育、家庭教育的论述以及教育思潮。
在教育制度史上可进行串联的有:不同时期的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制、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文教政策、学制、教育方针(现代)、法案的情况。
在教育实践史上可进行串联的有:不同时期学校名称与教育内容、教育运动与教育活动、教育改革的内容。
题目5: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论述题)
题目6:试评述美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启示。(论述题)
纵向串联比较好总结,可以在看书或者看网课的过程中就进行总结,可以是表格的形式简单的记关键词,也可以非常详细的去写。当然,教育制度史和教育实践史的内容很多,不需要详细去写。只需要知道发展的一个脉络就可以。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人物比较、制度比较和实践比较。
题目7:评述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并谈谈如何评价传统教育与现代派教育之间的争论。(论述题)
题目8:比较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论述题)
题目9:人本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基督教教育三者的冲突与融合。(论述题)
题目10:简述孔子与苏格拉底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比较二者的异同。(论述题)
题目11:试比较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论述题)
这些东西并不是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总结,只是需要有个印象。比如看到日本近代的教育概况时,会发现和中国近代前几个学制的内容很相像;看到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会想去前面再看看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等等。在强化阶段大家会买很多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总结比较好的,可以根据这些资料再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刚刚看完书就去总结的话能力也不够,因为书上的内容比较多,不够凝练。
当然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比较建议强化阶段做笔记,我们在基础阶段能够做到在看到后面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回想起来前面的相关内容就已经很好了。现阶段可以做做框架,我当时只做了中教史的框架,发现实在是浪费时间,所以后面我就买了一本框架。看完一节可以相对应的看看框架,看完一章可以再回顾一下这一章的框架,如果看完了一本书,能够对这一本书的框架了然于胸,并且能够回忆出来,那说明你看完这本书之后收获还是很大的。框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冲刺阶段可以对照框架去过一遍,看看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掌握。
MATTEO赞赏
长按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白蒺藜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