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马庆伟试从尚书middot周书中

发布时间:2019/6/4 17:32:30   点击数:

[摘要]:在殷末周初之际,民本思想应运而生。民本思想是我国对世界思想文化宝库的一大贡献。民本思想的产生曾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将持续到未来。《尚书·周书》中从不同角度对民本思想做了精辟的论述,体现了周王朝的统治者们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对这一思想的高度重视,后世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今时代,民本思想对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等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尚书·周书》;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以民为天;治国理政;影响意义;

民本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精华,是历代贤明君主实现天下大治的重要法宝。民本思想简而言之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统治者们从王朝兴替中深刻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他们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从而提出了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其基本思想就是以民为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在施政过程中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统治措施,以达到江山永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因此,民本思想的本质就是统治者以此维护和巩固统治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

民本思想孕育于尧舜时代,萌芽于夏朝,形成于商周交替之际,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之一。从先秦典籍《尚书》中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内容及其特点,尤其是《尚书·周书》中有大量阐述民本思想的语句。《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句话精辟地概括出了民本思想的精髓,深刻揭示了人民与政权以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国家中,人民是最根本的,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政权才会稳定,江山才会永固,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总之,《尚书》对民本思想做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民本思想的产生和成熟。

一、《尚书·周书》及其民本思想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类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等子篇目。由于历史原因,《尚书》前后出现了三个版本,即秦朝博士伏生版的《今文尚书》、西汉孔安国版的《今文尚书》、东晋豫章内史梅赜版的《伪古文尚书》,其中的部分内容真伪存在着许多争议。而梅赜版的《尚书》流传了一千多年。总之,《尚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史书,又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反映了尧舜禹时代以及夏、商、周的历史事件和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

相传《尚书》是孔子编订的。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乱世,当时周天子威信扫地,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无休无止。孔子有感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于虐政,备受煎熬,为了拯救危世,感化当时的国君,使他们明白仁君治民的道理,因此编订了《尚书》。孔子希望这些国君们能够发扬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历史明君们仁德爱民的传统,对老百姓仁慈一些。从孔子编订《尚书》的目的来看,孔子已经继承了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也就成为孔子编订《尚书》的一条主要线索,《尚书》中的相当一部分文章已经包含了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在《尚书·周书》中。

1.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种治国理政思想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的社会需求和一定的历史渊源,民本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种极为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更是如此。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历代统治者们从历史治乱和兴替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统治思想观念,从而产生了这一治国理政思想精华。

《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夏朝大禹的孙子太康继位后,昏庸无道,整天只顾饮酒打猎,荒废政事,不理民情,百姓深受其害。以致于民怨四起,百姓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太康因此大失民心,有穷国诸侯后羿乘机起兵,废了太康。这一事件史称“太康失国”。太康的五个弟弟从这一事件中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做了一首《五子之歌》追念了其先祖大禹因其品德高尚和有大功于百姓,因此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从而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理念。从这一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夏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

《尚书·汤誓》中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的鸣条之战前作了动员令,商汤指出夏桀的暴政使百姓担负沉重的劳役,耗尽了民力,而且还残酷地剥削压迫百姓,因此大失民心,引发民怨。夏桀的暴政惹得天怒人怨,人民对夏桀非常不满,愿与他同归于尽。因此商汤认为自己讨伐夏桀是奉天命、顺民意,吊民伐罪的正义行动。这说明商汤从夏桀的暴虐失政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心民意对统治的重要性,得出统治者不能滥用民力,残酷剥削人民的历史教训。《尚书·仲虺之诰》中记载:商汤的臣子仲虺认为,夏桀的暴政致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商汤讨伐夏桀奉天罚罪的行为,是为了拯生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正义之举。仲虺进一步认为,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商汤能够昭信于万民,得到了民心,因此也就得到了天下。总之,他认为商汤讨伐夏桀,是为了拯救在夏桀残暴统治下的天下万民,而不是为了商汤自己的权势。《尚书·汤诰》中说善待万民是上天的意思。由此可见,商朝统治者虽然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完成了改朝换代,但是商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人民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心目中,民心民意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位置,民本思想正是在统治者的统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

《周书·泰誓》中记载:武王在伐纣前对全体将士作了一次动员令,武王指出纣王因荒淫无道、贪酒好色、残害百姓、滥施暴政而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子之德。因此皇天震怒,自己奉天命讨伐无道昏君纣王。《周书·武成》中记载:在牧野之战中,纣王因丧失民心,导致商纣军队倒戈相向,投靠周军,商纣大败,纣王绝望自焚,商朝失去了天下。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朝的过程中,周人统治者看到了人民群众倒戈相向,才使周人灭掉了强大的商王朝,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由此认识到民心、民意的重要性。西周统治者从巩固统治的角度通过反思,总结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历史经验教训,并且吸取了周以前的统治经验教训,基本上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指导,进行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民本思想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2.《尚书·周书》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民为国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尚书·周书》不仅记载了周人的历史,而且还记录了大量周人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民本思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之一。《尚书·周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篇章系统地阐述民本思想,但民本思想却散落在许多篇章中,这些片言只语无不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精神理念。

第一、在《周书》中,周人首先提出了以民为天的思想,首次将民意和天意等同起来,将民意放到了和天意同样的高度。上天虽然至高无上,但民意代表着天意,民意就是天意,这是民为国本思想的一次升华。在商朝时,统治者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间君主是上天派到人间代替上天来统治人民的,因此天意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无需顾虑民意。如商纣王认为自己有天命庇佑,无需顾虑民意,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周的统治者却把民意与至高无上的天意等同起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书·泰誓》),意思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老百姓的意见代表着天意。《泰誓》中说“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上天必然会顺应依存人民的意愿,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泰誓》中说商纣“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即自己绝弃了上天,结怨于人民。这里仍然将上天与人民结合起来、等同起来。因此,统治者对民心、民意既存敬畏之心,又有大力争取之意。总之,以民为天思想的提出标着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第二、在《周书》中,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立君为民的思想。《泰誓》第二篇阐述了这样一种观念:天子是上承天命来管理人民的,上天设立君主,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利益的(“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泰誓》即立君为民)。周人认为:上天会不断选择有德之人来治理天下,因此,治理天下的人必须以民为本,只有“敬德”(“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即君主要崇尚德政,用德行事,才可以永保天命《召诰》)才能“保民”,才能长久治理天下,(“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梓材》)。只有“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多方》)。周之所以得天命,是因为文王、武王“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文侯之命》)因此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不可不敬重德行(“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召诰》)。君主只有明德爱民,才能通往治世(“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君陈》)。

第三、在《周书》中,周人提出重民爱民知民、重视民意、施政以宽、政在养民的思想,反对残民害民。统治者要想永久地统治人民,首先要重民爱民知民,不能残民害民,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残民害民就会得到人民的仇视(“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泰誓》),还要要了解人民的艰辛(“先知稼穑之艰难乃无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书》),只有了解了人民的艰辛,才能找到治理人民的好办法,人民才会安宁(“思其坚以图其易,民乃宁。”《君牙》);其次要重视民情民意和民怨,经常要了解民情民意(“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酒诰》)认真对待民怨(“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康诰》);再次对人民要施政以宽,崇尚德教,慎重使用刑罚(“克明德慎罚”《康诰》),对犯罪的人要宽恕(“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害人,宥。”《梓材》);最后要使人民安居乐业,裕民惠民,政在养民。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创造和平的环境,《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成功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创造好和平的环境后,就必须爱护安定老百姓(“惠康小民”《文侯之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无逸》)。《大禹谟》中指出君王之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即“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蔡仲之命》中提出了“惠民政治”的理念,当政者施惠于民,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蔡仲之命》)

《周书》是周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是周朝当政者所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虽然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这一治国理政思想在周人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断应用、实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统治者践行这一思想作了初步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

民本思想是周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一,是周人对中华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贡献。这一思想自从产生以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理念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中,影响长达三千多年,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民本思想将人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它要求统治者制定的政策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这是天下”这一古训在我国已然深入人心。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上,民本思想长久以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民本思想的发展

民本思想产生于商周更替之际,它的出现是我国文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是中华文化思想领域中最有价值和魅力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贡献。民本思想出现后,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西周中后期,大臣们已经认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但厉王不听,最终爆发了国人暴动。在东周早期,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即国家的兴衰在于民心的向背。《左传》中也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孔子提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反对苛政暴政。孔子认为统治者的施政应以爱人民为首要目标(即“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孔子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不滥用民力(“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认为:“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意思是虽然有至亲,不如仁爱人民,一切以人民为重,粮食、丧礼、祭祀则在其后。《论语·子路》篇中有一段孔子与冉有之间的著名对话,孔子阐述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协调发展,统治者首先要努力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然后再用礼乐教化人民。孟子更是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孟子心目中,人民才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荀子从君民关系中认识到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到了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这一历史论断,进一步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贞观政要·务本》中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对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思想,即大小官吏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此后民本思想在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但是其思想核心和灵魂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2.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民本思想是统治者为了强化和巩固统治而提出的,这一思想更多的是从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农民起义的教训中不得已而总结出来的,它本质上是统治者所使用的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驭民”“牧民”“治民”的手段而已,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正是因为民本思想关系着人心的得失、社稷的安危、君位的稳固,因此它才得以引起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才得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社会,虽然统治者能够认识到民本思想可以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但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良莠不齐、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的本质从未变过,因此往往使民本思想变得口惠而实不至,沦为统治者自我标榜的工具。尽管民本思想未能真正意义上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完全实施过,但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权力的任性,减轻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缓和了阶级矛盾,促成了治世的出现。正是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勤政爱民的君主及其官员,他们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西周的“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隋代的“开皇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等治世。

第二,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减少了社会的动荡、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民本思想使一些有作为的君主采取了有利于人民的统治措施,如采取减轻赋税、轻徭薄赋、加强吏治、减省刑法、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了社会动荡。为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从而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国家的稳定,从根本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三,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意、凝聚了民心,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自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治者的暴政往往会招致民怨,涣散民心,从而导致各民族的反抗斗争,这既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在民本思想影响下,统治者施政得当就会凝聚各民族的民心,从而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第四,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历朝历代精英的思想情操,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本思想成为历代士大夫精英的政治信条,哺育了一批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们。他们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时时







































广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73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