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上
儒家思想主要有几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起源-周公对儒家思想的创立
思想的起源,大部分都是起源于对“天”的崇拜,自古东西方都有这样的发展过程。
上古的几个朝代说明:夏朝,由大禹的儿子启(又称夏启)创立,在夏桀手中终结;商朝,由成汤创立,在商纣王手中终结;周朝,由周文王/周武王创立,在周平王东迁后,西周结束,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思想的起源成书于周公时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纣后不久过世,传位于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辅助。
周朝创立后,进行了相应的宗法分封,就是根据功劳进行封地。比如:姜子牙分封在齐国,周公旦之子伯禽分封在鲁国,还有其他比较大的诸候国,比如:宋,卫,郑,秦,晋,楚,吴,越等。
因为对“天”的崇拜,使得各个国家的祭祀都比较盛行。商朝对祭祀更是比较在意,在对“天”的祭祀中,大的祭祀会杀人拜天,使得百姓比较反对。武王伐纣后,商朝的大夫就存在疑问:为什么商朝人常常祭祀“天”而“天”并没有帮助商朝,使得商朝被周朝打败?出现这种言论时,武王已经归天,由周公代朝,周公并没有做禁言的事情,而是根据这些言论做出了解释。解释说:商朝的创立是由成汤从夏桀手中接过来的,而成汤能从夏桀手中接过天下,主要也是因为夏桀比较残暴,从而使得老百姓更希望成汤来管理天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商朝人忘记了自已是怎么得到天下的,走到了夏桀的道路上。
周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天民合一”的观点,说明“天”会保佑谁不保佑谁,不是根据祭祀来判断,而是支持善,反对恶;支持是,反对非。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是根据百姓的判断来做为标准的。老百姓支持的,“天”就支持;老百姓不支持的,“天”就不支持。这就是
最初的“天民合一”的思想。相应的思想记录在《尚书》的《康诰》、《诏诰》、《训诰》篇中。从周公开始,中国人的道德开始伦理化。
但是,“天”为什么是惩恶扬善的?周公并未回答。这个问题由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来回答。
第二阶段: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从上面可以看到,平王东迁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说明王室的势力变弱,各诸候国开始强盛,从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逐鹿中原。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治国方针,史称:诸子百家。
这里回答上面的问题,“天”为什么是惩恶扬善的?孔子用了一个字来说明,仁。因为天是仁的,人是仁的。所以,孔子提出“天仁人仁,思仁守仁行仁政”。
孔子仁政的思想,并不在《论语》中,而是在《大学》中。大学是关于大道理的学问,是关于根本原则的问题。《大学》中开头就说明了大学的根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讲了根本是明德(德行),在亲民(治国),止于至善(永远的追求)。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儒家最重要的思想是:德育。儒家在这里提出“克已复礼”则“天下归仁矣”。
孔子在这里对周公问题遗留的问题做了解释,但是并没有完全得到证明。孔子在这里只对“天”为什么惩恶扬善做了解释,只是说明“天仁人仁”,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天”为什么“仁”,人为什么“仁”。这里只提到了二点,第一点:一个人只要想“仁”就会得到“仁”;第二点:未见想仁而不仁。这里的证明是比较牵强而无力的,这个问题到了孟子才得到比较好的证明。
第三阶段: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城人,今山东邹城,也是生活在齐鲁大地。从小听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及“子不学,断机杼”,说明孟子从小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重要的。
孟子师从于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为孔及,即子思子。子思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天仁人仁”的证明未完全彻底,所以提出了以人的本性来证明仁,也就是以诚证仁。孟子继承了子思子的思想,从人的本性证明仁,提出了“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提出了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仁”,则“天人合一”的话,则天的本质也是“仁”的。
孟子的另一个学说,是民本说,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说法,后来被荀子发展为“民水君舟说”。
至此,儒家的思想基本已完成。
第四阶段: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儒。教出了二位非常有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荀子最主要的思想是“以儒为本,以法为术”,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理念。因这里主要解释儒家思想的主要框架,所以并不对荀子的思想做过多解释。
以上四个阶段,主要是先秦儒家,可以认为是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成型。但当时,并不是独尊儒家,而已有其他思想为主要治国理念的。但是儒家思想因其“天民合一”的思想,导致有了很大的群众基础,老百姓比较喜欢儒家思想。
儒家成为帝王的统治思想,是在汉代,经由董仲舒改造后成为帝王的统治思想。
第五阶段:董仲舒/班固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思想家(阴阳家/道家)。汉武帝时代向社会征集治国方案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后,提供给了汉武帝。第一:为什么选择儒家,估计主要是看中了儒家的群众基础;第二:如何改造?董仲舒只对儒家思想做了一点改动,即将“天民合一”思想改成了“天君合一”,估计这种改造也是因为他的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基础。董仲舒的改造过程如下:“天”是仁的,“天”安排的统治者也是“仁”的,但是这个统治者下来后,受到了权力,金钱等各种诱惑,会变得不仁,但是“天”会监督着这位统治者,当他不行仁政时,“天”会安排一些异兆来警示统治者,往往这个时候统治者会写一个“罪已诏”,并大赦天下,改正自已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则“天”会安排一个真命天子来取待。但是,所有的这些过程,与老百姓并没有关系,只是“天”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割裂了老百姓与“天”之间的关系,将“天民合一”学说变成了“天君合一”学说。从而将儒家思想变
成了一个有大量群众基础的学说,但是帝王又非常喜欢的学说。
因董仲舒有道家思想或者说阴阳家思想,所以在改造儒家学术之后,儒家学术有具有了道家思想的影子,加上后来的统治阶段使用儒家思想做为统治思想,所以儒道就有了一些相互渗透。
本文主要讲了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上半部分,从“天民合一”思想到“天君合一”思想。下文会继续讲解,班固对儒家思想的整理,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及近代儒家思想,敬请期待。本文根据课堂笔记整理而成,仅代表个人微薄的理解。
赞赏
长按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