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电影亲爱的寻子与争子的人性悖论

发布时间:2017/9/26 15:42:06   点击数:
如何解读赵薇饰演的这个女性形象,成为一个难题。如果试图理解她、接受她,那么势必要忽略掉她极有可能参与了人口拐卖这个事情,并且承认,她对孩子的感情和任何一个母亲一样,是深情的、忘我的。但是,如果认同这种情感,又如何去面对丢失孩子父母的心情?亲生父母有没有可能和人贩子的老婆共享孩子与亲情?对于赵薇饰演角色的定位,成为《亲爱的》值得推敲的地方。

韩浩月

《亲爱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准备好的手帕没有用上,有些人物和情节反而逗人发笑。比如赵薇露面,开头的第一句台词就让人忍不住想笑,含混不清,像嘴里含了瓣桃子,土到家,土到掉渣,土到让人心酸。

在催人流泪和让人心酸之间,《亲爱的》始终把握着一个度,让观众的眼泪不要那么轻易流下来,这么做是对的。虽然像世纪哭片《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处理,或可博得更大的噱头,但眼泪泛滥会降低影片的思考深度。

陈可辛想在这部电影里要得更多。首先,这是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它讲述了丢失孩子家庭深深的痛楚,会让观众觉得,看完影片回家能够亲亲熟睡孩子的额头,是莫大的幸福,电影的最大功用是提醒人们,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如果顺便能保护好婚姻、家庭,则是善莫大焉。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爱的电影。黄渤和郝蕾离了婚,但因为有了孩子的存在,他们仍然是共同体,孩子丢了,两人因为同样的失魂落魄,又互相走近,他俩之间,或许就是那种说不定道不明的夫妻之爱。影片近乎真实而又残忍地呈现出的寻子群体,他们对孩子的思念与爱,带有浓厚的绝望色彩,以及令人心碎的希望感,这种爱,出自原始本能,任何麻木的心灵都会被打动。

还有,《亲爱的》试图在探讨人性。陈可辛给了自己一个艰难的命题——爱是无需追问由来的。为了实现对人性的深度刺探,影片让那个人贩子死去了,人贩子的老婆(即赵薇饰演的角色李红琴)以不知道孩子是丈夫拐来的为由,试图洗去罪责。这种情节上的不合理,导致了影片在人性伦理层面的探讨出现了悖论。

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多数贩卖人口者,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丈夫在“前方”拐,妻子在“后方”卖,造就了无数儿童拐卖案。放在现实中,李红琴不知道凭空而降的孩子是丈夫拐来的,这无法成立。因为孩子的来路不明,李红琴对孩子的爱因此也变得可疑,是不是因为李红琴也爱孩子,她就可以被成功洗白,变成一个爱心母亲的形象?

按照《亲爱的》给出的情感逻辑,李红琴是可以被原谅的,她为了孩子,从农村到了大城市,为了得到丈夫工友给她开一个假的书面证明,愿意牺牲自己陪人睡觉,为了得到律师的帮助,她甘愿帮律师照顾生病的母亲……她的坚持映衬出了孤儿院院长的“无情”,她在街上被寻子人群殴打,更显现出一份可怜。

于是,如何解读赵薇饰演的这个女性形象,成为一个难题。如果试图理解她、接受她,那么势必要忽略掉她极有可能参与了人口拐卖这个事情,并且承认,她对孩子的感情和任何一个母亲一样,是深情的、忘我的。但是,如果认同这种情感,又如何去面对丢失孩子父母的心情?亲生父母有没有可能和人贩子的共犯老婆共享孩子与亲情?

对于赵薇饰演角色的定位,成为《亲爱的》值得推敲的地方。另外,故事前部分重点放在“寻子”,后部分重点放在“争子”,导致前后两部分有割裂感,无法形成一个从始至终的主导故事线条。因此,每当影片出现表现寻子群体的镜头时(如:寻子群体聚集在一起,讲述自己丢孩子的经历,彼此喊口号“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镜头本身的冲击感会让观众忘却主线故事,而被寻子群体的悲伤深深感染,这也是为什么当片尾出现寻子群体的真实影像时,会有观众觉得,真实人物要比电影角色更催人泪下。

尽管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但电影整体是优质的,这来自它的题材贡献,已经许久不曾有这样的现实题材,可以通过大银幕,讲述这个社会上最痛苦的一群人的故事。对于拐卖孩子何以成灾的原因,《亲爱的》也有浅尝即止但目标指向十分清晰的批评,这种批评态度让人对创作者充满敬意。

本号就是你的生活必备良品如果你喜欢文化与艺术我们提供新鲜有滋味的文艺评论与资讯文艺之旅从这里开始北青艺评投稿邮箱:bqwypl

ynet.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35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