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为你读书历史传说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我们为您讲述的《先秦两汉历史传说研究》。
不知道您听没听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它是清代长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经典之作,讲的是北宋真宗年间,李妃本来诞下一皇子,遭到刘妃的嫉妒和愤恨。于是,刘妃同太监郭槐串通一气,用剥了皮的狸猫替换了李妃的孩子,李妃因此被打入冷宫。而那个被替换的孩子则由刘妃抚养长大,并最终继承大统,这个孩子就是宋仁宗。又过了若干年,包拯在一次奉旨查案途中被一妇人拦住击鼓鸣冤。仔细询问,面前的妇人正是当年被陷害的李妃。于是包拯收集证据,彻查此案为李妃平反,还把她带到朝堂之上,让宋仁宗认母。
这个故事是根据什么历史传说创作出来的呢?唐代知名学者李善在为《文选》做注的时候曾引用过《古文周书》里的一个传说,说的是周穆王时期,王后姜后怀孕了,孩子在她某日白天睡觉的时候自己出生了,但因为姜后睡得深沉,竟然一点也没有察觉。于是周穆王的另一位妃子越姬瞅准时机,杀掉十四只燕子,再涂上猪血,掉包了姜后的孩子。
您看,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框架是不是跟这个传说如出一辙,只不过把燕子换成了狸猫,又加入了包拯断案的情节,就成了一部崭新的文学作品。
除了创作素材上的继承和创新,在情节设计上,历史传说有没有赋予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新的灵感呢?讲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吧。
《三国演义》中,周瑜本来向孙权献计,以孙权之妹孙尚香为诱饵引诱刘备到东吴提亲,然后找机会杀掉刘备。但这些算计都被诸葛亮识破,刘备不仅安然无恙,还抱得美人归。周瑜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整天为刘备和孙尚香修整府邸,广栽花木,打造奢华的居住环境,并派人送去大量的奇珍异宝和女子乐团,想让这些奢靡享乐的东西磨灭刘备的志向,让他沉浸在温柔乡里不能自拔,所谓“软刀子杀人”,好不厉害。在声色犬马的猛烈攻势下,刘备果然沦陷了,全然想不起回荆州的事。最后,还是赵云拆开了诸葛亮临行前留给他的锦囊,依计行事,诈称曹操起兵五十万来报赤壁之仇,这才让刘备和孙尚香顺利返回荆州。
《三国演义》中这一经典的情节设计,其实是模仿了《国语》中晋国公子重耳的历史传说。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因遭人构陷不得不流亡国外。当他到了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待他很好,给他娶妻并陪送车马二十乘,一度让重耳发出“人生就是应该好好享受,何苦要管那么多闲事”的感慨。但重耳的妻子深明大义,觉得自己的丈夫不应该就这样沉沦下去,最后联合重耳的舅舅狐偃把他灌醉带出齐国。
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一方霸主被别国君王的怀柔政策给迷惑住了,导致乐不思蜀,最后多亏他人用计才得以离开别国,在情节构思上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今天读明清小说时会发现,其中很多桥段都能在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说中找到影子,甚至连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都十分相似。
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李逵,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和历史传说中的孔子和子路差不多。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子路和李逵究竟有什么共同点。
说起李逵,您会想到什么?黑、鲁莽、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要拿起板斧砍人?但这样一个莽汉却对母亲有着一颗纯孝的心,母亲被老虎吃掉后,他悲痛万分,杀虎为母复仇。他对哥哥宋江也堪称忠心耿耿,谁要敢对宋江无礼,他第一个跳出来不同意。
李逵的这些特点都能在子路身上找到对应之处。勇猛就不必说了,子路和李逵都是以勇猛著称的猛人。子路早先经常以勇猛示人,喜欢行侠仗义,最后在孔子的劝说下才成为他的弟子。我们从纯孝说起,以常人的眼光来审视,李逵式的人物并不算有多正面,毕竟他是个盗匪,虽常有忠义之举,但本人却并不受道德法律的束缚。在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下,这样一个人物怎样存在才是合理的呢?答案就是拿“纯孝”这一特征来塑造他。
我们都知道“孝”是中国古代最看重的品德之一,也是文明教化的起点,李逵一旦具备了孝的特质,就不太容易遭到其他道德方面的攻击了。
这个“孝”在子路身上有体现吗?《礼记》中记载子路曾向孔子感慨:“人如果贫穷,就会让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不能好好接受子女的供养,也不能让父母在亡故的时候风光大葬。”他的言辞中颇有对纯孝的赞同。
《荀子》一书中子路又问孔子:“有的人天天玩命干活挣钱来供养父母,但为什么没人说他们孝顺呢?”孔子回答:“这个人举止恭敬吗?言辞谦逊吗?脸色温和吗?如果都做到了,怎么会没人称赞这个勤劳的人孝顺呢?”
《说苑》中子路更是有过大段的感慨,他说:“过去生活条件不好,自己常常为了侍奉双亲而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回家;双亲去世后,自己游历诸国,有钱、有粮、有地位,但却再也没办法给父母背米了。”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收入《二十四孝》,成为子路背米的典故,也和我们常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非常类似。由此可见,子路也是一个极为注重“孝”的人,这一点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对李逵式人物的塑造。
李逵对宋江极为仰慕,究其原因,是因为及时雨宋公明急公好义,讲义气,爱管事。李逵对宋江的崇拜也有他对“义”字的理解和喜好。所以,杀了不少人的魔头李逵就这样被宋江的“义”给降伏了,并逐渐有了受读者喜欢的人物设定,如天真烂漫、忠心不二。
这种人物类型出现变化的处理方式,在子路的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在《说苑》中记载,子路有一次持剑而立,孔子问他:“何事需要用剑呢?”子路回道:“遇到好人,古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古人必须自我防卫。”孔子又说:“君子以忠诚为本,仁义为防卫,虽足不出院墙,却能闻名于千里之外。面对坏人用忠诚感化,面对暴力用宽恕包容,何必拿剑呢?”子路听后,恭敬地说:“请允许我以最大的礼数来侍奉先生。”
子路被孔子收服的版本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被孔子高尚的德行所感化。最著名的版本莫过于《史记》里记载的:子路原先跟孔子根本没什么关系,他虽然听闻过孔子的大名,但由于孔子的价值观和自己不符,对孔子也没什么敬意,反而去欺凌、侮辱孔子。最后,他在孔子的礼乐引导之下,才逐渐转变观念,成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
人物之间具有相似点或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偶然性,但如果这种对应关系是多重的,恐怕就是有必然性的关联了。子路的形象因儒家学说的兴盛而在历史上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设定。其实,不止是宋江与李逵,刘备和张飞、岳飞和牛皋的故事都能从孔子和子路的历史传说中找到对应关系。
除了跟您分享的这些例子以外,还有很多历史传说,比如歌颂美好爱情的、表达不屈精神的、体现良好道德准则的,这些都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有些也逐渐演变成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好了,本期内容就跟您分享到这里,后面还有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配图来源于百度网
往期推荐
往期推荐
为你读书
历史传说,叙述者口中的文化传承
为你读书
历史传说的演变之路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