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哲学是求善的政治哲学

发布时间:2021/5/10 15:44:21   点击数:
“哲”有智慧的意思,那么,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智慧也有千差万别我以为智慧也可以大体分为追求真、善、美的差别。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求真的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的主流是求善的政治哲学。求善的政治哲学,宗旨是保护所有人,其中包括弱者,包括矜寡孤独废疾者。为了保护弱者,需要惩治危害社会安定的害群之马。在保护生命方面,中国传统不讲“优胜劣汰”,只讲“和而不同”。弱者、劣者不是淘汰对象,而是需要关心、保护、帮助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民本观。《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邦”是政府、国家的意思,也称“社稷”。这句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国家才能安宁。后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说“民无不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这是以人民为主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好官。天下太平,国君就是明君。如果内忧外患不能解决,那么人民就要换人或诛一夫,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中华民族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观。当政者倾听群众的意见,加以比较分析,最符合人民主体利益的,就要采纳实施。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这种办法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得到人民的拥护,取得政权。当政者能为全体人民谋利,就是德政。德政主要有三项:一是解决社会激烈矛盾,创造和平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二是使人民普遍富起来,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德政;三是“富而后教”,富以后要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使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儒家认为应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产生教育的源头。如果对于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那又怎么会为人民谋幸福?汉代以孝治天下,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有了孝道做基础,移孝作忠,应用到社会方方面面,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就会出现盛世。然而,盛世也会有各种不合理的现象,不能以少数不合理的现象否定全局。同时,有问题要认真研究、处理,否则小病会发展到大病,最后病入膏肓。社会总要在改革中发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是民本观。有了正确的民本观,许多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宋明时代讨论“背主事仇”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管仲跟着公子纠、鲍叔跟着公子小白,最后小白战胜公子纠,当了齐桓公。原来跟着公子纠的一些人自杀殉难,而管仲没有殉难,还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人认为管仲不守信,背主事仇。孔子弟子也有类似疑问。《论语》记载孔子支持管仲,一是管仲为齐国九合诸侯立了功,二是为后人造福。按孟子的排列顺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仲为民为社稷都有大功,与公子纠这些尚未上台的人相比,不殉难就不值得提。唐代的魏徵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只要站在民本观上,就不难解决。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创造了唐代盛世,对人民贡献大,国君要以民为重,不同于普通百姓。关于孝道是封建主义糟粕还是中华优秀传统,也有很大争议。有的人将“三纲”理解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只有子孙的不是,没有父母的不是”,还有“二十四孝”,认为这些都是儒家为封建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坏理论。但是,我们从儒家经典《论语》《孝经》中找不到这一类说法。儒家经典中都将人际关系建立在对应之上,父慈子孝,子对父有意见,可以“几谏”“谏诤”,没有绝对服从的说法,君臣夫妇的关系也都是这样。不合理的说法,都是后人曲解的结果。许多人在西方宣传自由平等的言论中,总以为中央集权制度是坏的。秦代总结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的深刻教训,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稳定了社会,减少了战争,汉承秦制,创立了盛世。汉景帝时期发生七国之乱,有叛国没有叛郡,这些说明郡县制更利于社会稳定。“一国两制”在实践中得到比较,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西方讲优胜劣汰,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提倡的是野蛮的丛林法则,力争的是个人自由。中国的传统是追求社会和谐,人人幸福,提倡集体主义的互助精神、奉献精神。中西风格不同,各有利弊,可以相互评议。

文章摘自《中国哲学通识课》(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周桂钿

定价:58元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是领导干部进行哲学通识阅读的读物,有助于领导干部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可以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本书兼具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通过讲述大量生动精彩的事例,既有古代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也有当下一些领导干部的正反面典型案例,提出了许多对领导干部立身为政的建言,这对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为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新时代领导干部通识读物”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丛书由著名文化学者、人民艺术家王蒙作序推荐

本系列丛书计划推出30本,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科学、艺术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本书均由一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主要面向党员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适合高端读者参阅的提升人文素养与执政能力的精品课。本系列丛书旨在丰富党员领导干部的知识,拓宽党员领导干部的眼界,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维认知、选择决策,延伸发展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教化能力、全面深化改革能力,达到从“通识”到普识、广识、精识、会识,既达到政治过硬,又实现本领高强。

内容简介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义之道、义利之辨、尊贤使能、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盛世治理、大同理想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探讨中国哲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立身为政。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院长。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重点研究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学、中国儒学。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十五堂中国哲学课》等。

RECOMMEND更多推荐

思享新时代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0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