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高考重点必背篇目情景默写专练
请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 ”也不足十步远,“ ”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7.《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说让远方的人也能看到自己就“”,即使“”也会有好的效果。
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的两句是:“,”。
10.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自省以成君子的结论,强调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逍遥游》1.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对鲲鹏进行描写,开篇第一次描述鹏的脊背时,是“”,而引用商汤与棘的对话描述鹏的脊背时,则是“”,这些在细节上相互补充,使鲲鹏形象更为充盈、饱满、神妙。
2.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
3.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观气势。
4.《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面,但如此气势恢宏,还是依托六月的大风。
5.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变化神奇莫测,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体现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7.现实生活中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庄子将它们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8.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举例何谓“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
10.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庄子·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1.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互为师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4.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5.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效仿古人,他能够不同于流俗,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韩愈认为圣人越发圣明,愚人越发愚昧是因为圣人在已然优秀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9.《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11.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2.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并发出“”的慨叹。
《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用14个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迅速灭亡,和篇首短句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2.“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子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
4.《阿房宫赋》中“,”描写了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特点。
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杜牧《阿房宫赋》认为秦国应当爱惜六国人才,做到了这点就能“”,然而,秦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败给了自己,正所谓“,”。
7.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8.《阿房宫赋》中秦统治者极尽奢靡却不知怜惜到手的财富,因此作者用质问的语气谴责秦“,”。
9.《阿房宫赋》用“,”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0.《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的是“”,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
11.《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12.《阿房宫赋》不但有楼、阁的描写,还有相应的其它建筑,文章以“龙”比喻,以“虹”比喻。
《赤壁赋》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苏子与客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的自在情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认为它们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烘托突出了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5.苏轼《赤壁赋》中的“客”与无穷的江水相比而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又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故而“托遗响于悲风”。
6.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则看待世界的体验也不同,《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7.感叹人生短暂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主题情感,对此,王羲之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曹操慨叹人生“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赋》中则云:“_______________”。
8.《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借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来明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赤壁赋》写出曹操在江边持酒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赤壁赋》中以流水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赤壁赋》中写客听苏子的一番议论后,转悲为喜,更杯换盏继续饮酒,而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侧面烘托出作者释然超脱而至于超然物外的境界。
12.《赤壁赋》中写出客人在听完苏子对人生的感悟和劝导下高兴地笑了,又洗杯斟酒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1.《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然环境恶劣,表达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
2.《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自己不顾路途遥远去求教
4.《送东阳马生序》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写自己身着粗袍敝衣处于衣着华丽的同舍生之间却“_________”,是因为有求学这种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6.《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这种好学之心成人后更加强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距离的角度写自己从教“先达”之难。
8.《送东阳马生序》写向“先达”请教时恭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送东阳马生序》写作者幼时抄书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从师时跋涉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功业未就而过早去世,当下蜀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宫廷里的侍从护卫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阐明因果关系,总结西汉兴盛经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6.《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向刘禅进言,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再去施行,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出师表》中,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规劝刘禅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9.《出师表》中,写出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学不可以已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6.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逍遥游》
1.不知其几千里也背若泰山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1.抢榆枋而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师说》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犹且从师而问焉
7.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10.不拘于时学于余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阿房宫赋》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5.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0.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
1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12.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赤壁赋》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寄蜉蝣于天地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9.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2.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送东阳马生序》
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略无慕艳意6.余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家贫无从致书以观10.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出师表》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4.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6.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8.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9.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