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相关名词解释汇总,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
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是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
宗法制作为一种制之苑度在西周末年已渐趋式微,但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周乡遂制度
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简言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孔孟之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
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履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正是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嘉在编注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
儒家“仁”与“礼”
(1)“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仁”是内在的美德和修养,强调自律
(2)“礼”从狭义上说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从广义上说,“礼”就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荀子发展了儒学
(1)自然观: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人性论: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3)政治思想: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4)认识论: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