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谈谈管子bull牧民中的ldq

发布时间:2021/6/12 10:14:26   点击数:
三、“四维”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管子政治思想核心的“四维”观,不仅使当时的齐国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东方大国,更是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赞扬管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直到今天老百姓还能享受到管仲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人们还停留在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原始社会,这句话肯定了管子的功劳。孔子在管子“礼”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礼”,他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将礼作为施政教化的手段。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告诫人们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勿视”、“勿言”、“勿听”、“勿动”是孔子对人们提出的“礼”的要求,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性观。在把握感性与理性上,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他继承和发展了周人的“礼治”思想,更加系统地建立了“以人释礼”的政治思想体系,实现“礼治”到“人治”的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特色。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的统一,仁是一种内在道德标准,而“礼”是这种道德标准的外化,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统一辩证的关系。另外,在“耻”维基础上衍生而来的“行己有耻”也是孔子对管子四维的借鉴吸收,人有羞耻之心就不会去做那些自己认为可耻的事情,这也是“士”的准则。关于“义”,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并对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进行了具体表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孔子发展了管仲礼义治国的基本思想,并注重廉耻看作人之价值认定的标准。礼、尊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公正无私的道理或举措;廉、不贪不污及纯正高洁;耻、为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孟子更是鲜明地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于“廉耻”,《淮南子·泰族训》中也有论述:“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说:“公生明,廉生威”、“惟廉可以服殊俗”。这些古语诫训,直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四维”观一直在不断发展,亚圣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学说,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对儒家学说进行重新整合。荀子在《乐论》中提出来礼别异,乐合同思想,“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礼规定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应有的不同言行,礼乐对于精神品德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欲求,是对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继承与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孟子“四端”的基础上增加了“信”,这说明“信”在当时已经成为大众一致赞同的生活准则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此,“仁、义、礼、智、信”被推为“五常”,成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到了宋代,人们又提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去掉了五常中的“仁”,恢复了管子提出的“四维”,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因为家是国之基,惟有小家的安宁,才能换来国家的安定。

四、后人对“四维”论的评价

《管子牧民》篇在国家治理方面意义重大,而其中的“四维”观更受到了历朝历代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4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