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关学文研张载思想的ldquo五个
张载关学思想博大精深,很多观点始终起着贯古通今、经世致用的引领作用。历时近千年的时光洗礼,我们发现在张载宏大的思想盛宴中,众多思想一直为后世所学习和推崇。其中五个权威观点自有宋以来就引领着儒学的新思维砥砺前行。仰望星空,其璀璨熠熠宛如启明之星,照亮世人前行的方向。
01
唯物主义思想的宝贵成就:气本论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源于物质,还是精神?这历来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探讨焦点,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认为“气”是万物本源。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等人“太虚”的范畴,并对其加以创新和扬弃。对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的基本状态,他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各种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而不是“无”。所以,张载在《正蒙》中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并非是物质本身的消灭,所以“气”是永恒存在的。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而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永恒性的思想-气本论,是继公元前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提出的“物性论”、中国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及东汉无神论者、哲学家王充提出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概念后,被视为世界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领域取得最高的学术成果。
02
人性变化的早期解读:人性二元论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物和物、人和人。所以,张载认为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的,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而,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的本源是纯善纯清的,是人的“天地之性”。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的千差万别。张载以此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千余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出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使然,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所以,关学有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的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读,又为天理、人欲的长期辩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对古代世界人性论的重要贡献。朱熹在其《朱子语类》中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张载的“人性二元论”和中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二元论”高度一致,不过,张载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来解读人性的观点比笛卡尔的“二元论”早了五百多年。
03
突破远古地心学:运旋不穷说
作为具有自然科学思想观的张载,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