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韩非子·诡使》
是何人之才能让兼并六国,称雄天下的秦始皇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感叹?此人名曰韩非。
公元前年,秦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集权制中央帝国,秦朝的大一统集权体制和法律体制而后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及法制主体,这一套法律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建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功不可没。
韩非子法治思想由来韩非最早师从儒家学术大师荀子,当时荀子已经年届半百,名满天下,荀子在楚国的兰陵开班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去,韩非也加入到求学者的行列。在求学期间,韩非结识了一名与其日后有着重要关联的同学,李斯。虽师从儒家,但李斯和韩非最后都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有着自己一套非常严密的理论,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同门的孟子“性善论”相对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只限于食色,喜欲,好恶的情绪欲望。因此需要提升道德加以约束。
对于人性本恶的想法韩非与老师荀子的观点一致,但他认为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需要一种更为严厉有效的制约工具,就是法律,韩非从性恶出发,研究法术刑名法术之学,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将法家思想在后来推向了顶峰。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01强化法制以限制权力要保证法治公正,就必须要防止执政者、掌权者对权力的滥用。如果执政者、掌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手上的权力,这个社会当然就毫无公正可言。现在人们常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实早在韩非子的思想中就已经有类似以法制制约权力的主张。
02君臣之间以契约关系取代父子关系儒家的伦理政治话语强调以孝治国,认为家庭伦理可以延伸到公共领域,因此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于父子关系的人身依附关系。韩非子则明确认为,用这种家庭伦理的纽带来维系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关系,是靠不住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主人和雇工,却因为基于利益的雇佣关系联系在一起,反而能各尽其责,出钱出力,各得其所。
03
法律运用的平等、公正与客观
韩非子的法治公平观念更强调“法”在形式上就应该对所有的人平等对待。他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的可贵思想。
04
划清公私界限,杜绝私交干预公务
韩非子法治公正观念要求君主和官员划清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杜绝私情、私人关系干预公共事务。韩非子一再强调“法”是“公法”,是跟“私”相对立的,反复指出,要“去私曲,就公法……去私行,行公法……奉公法,废私术”(《有度》)。他在《诡使》一篇中指出:“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
书籍推荐书籍《国家的秩序:韩非子》阐述了韩非子的法、术、势兼施的全套理论,有周密的思路,对他面对现实冷静客观、积极进取的精神,观照入微,透过《国家的秩序:韩非子》,读者深入揣摩,既能了解前贤思想的精华,也能学会取舍,有所获益。
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战略方针之下,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仍然值得借鉴。“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此外,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思想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编辑
冯春瑜
排版
冯春瑜
审核
梁杭杭
运营
图书馆新媒体运营部
(图片及文字或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