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跟着觉醒年代学典故第八期图书馆党
觉醒年代
第8期
看《觉醒年代》你会一次次被触动,好像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点燃了。看到了蓬勃朝气,看到了谦谦君子,一句“先生”是尊师重道的礼节,一次次握紧双拳,是对黑暗思想和政府的愤慨,一阵阵慷慨激昂的演讲是启发民智的叩门砖,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党的十年,是最阳光,最活力四射,最震撼人心的历史阶段。
壹
不教而诛
第24集,宣武门国会议事厅,张长礼等弹劾蔡元培、陈独秀案质询会。因主要参与弹劾的议员没到会,会上决定不辩论,直接表决。蔡元培表示抗议。一位代表发言说:“蔡孑民先生的抗议是有道理的。你们要弹劾他,又不让他参加辩论……这是不教而诛,我是不会同意的。”
“不教而诛”意为不教育、不警告,犯了错误直接处死。出自《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孔子。《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及后世儒家倡言德政,主张以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在教化和刑罚的顺序上,教化在先,刑罚在后。不教而诛,被称为施虐。
从根儿上说,孔子仁政思想的基因是正的,但遗憾的是历代封建帝王往往扯儒家大旗,做他们的遮羞布。正所谓“满纸的仁义道德”,细看全是“吃人”二字。近代“共和”旗帜下的“孔教”“国会”秉承的无不是封建帝王的基因,干出罄竹难书的“不教而诛”之勾当,一点儿也不新鲜。这也是新文化领袖们最初高呼砸烂孔家店的根由。剧中在“国会”议事厅这一情节,用“不教而诛”揭开北洋政府的肆虐本性,正是百年后的今人对那一场在有些人看来太过激进的运动的历史解读。
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25集,胡适的哲学课堂。胡教授讲授墨子兼爱的宗旨后,学生郭心刚以日本霸占青岛的现实问题向老师请教。胡教授说郭同学的问题跑题了,不该把政治问题拿到学术课堂上。郭同学说:“可学生认为,学术和政治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一个国家连主权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学术可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中一个九岁小儿之口:“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孔融得罪了曹操,被判死刑。刑警到他家逮捕他,他两个八九岁的小儿在玩游戏,并无惧色。孔融对刑警说,我有罪,孩子无辜,求保全他们性命。儿子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老爸,哪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会有完好的蛋?”不久,抓孩子的刑警果然来了。这个故事被后世用作比喻整体倾覆、个人也会遭殃的典故。
一百年前,国弱民羸、国破家亡的现实让一代新青年尝到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切肤之痛,因此他们宁愿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精缩为救亡图存。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哪一个不弃小家为大家、奔走呼号冲锋赴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又有哪一个热血青年能像胡博士说的那样“心静如水”地做学问呢?“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古训,切当铭刻于心,代不磨灭。
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26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驻地。中国代表几番斡旋,还是没有争回青岛的主权,得来的却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让中国自认倒霉的回复。在海外华人打倒卖国贼的声讨中,代表团迟迟等不到北洋政府的指令。进退维谷不知所措之际,首席谈判官顾维钧站起来说:“诸位,我以为现在,我们不能再考虑个人名声了,国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唯有奋力一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代表们闻听此言,顿觉有了方向,纷纷表示,丢掉顾虑,为国家做最后一次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晚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大意是,为国家争权益、谋利益,甘愿牺牲生命,怎能避祸趋福而不作为呢?禁烟有功、抗英有勇的林则徐遭到朝廷议和大臣的构陷,被贬伊犁。途径西安,在与妻子告别时,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诗,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句,成为国家困局之际挺身担当者的经典豪言。这两句诗化用《左传·昭公四年》所载郑大夫子产之言:“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林则徐用生命发挥写就的诗句在近现代被国之脊梁屡屡引用。顾维钧是巴黎和会北洋政府的代表,但他心中始终清楚,山东是中国的山东,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不是北洋政府的中国。在可能“忤逆”上司、官利俱失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国家的利益,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面对政府高压,外敌紧逼,他正道直行,表现了中国人的浩然正气,赢得了民国第一外交家、爱国外交官的英名,难怪伟大的开国领袖都对他赞佩有加。
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29集,北大办公室。陈独秀及同人分析蔡元培离开北大的原因。一致认为蔡元培是被政府逼走的,是为了保护学生,把矛头引向自己。陈独秀说:“蔡先生之所以不辞而别,一是为了保护学生,二是为了让我们不能妥协,继续抗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蔡先生不在,正好可以让我们大家放手付诸行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可以失去主帅,但一个人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志向。比喻人,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应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北洋政府对学生的残酷镇压,让五四运动中心——北京大学的主帅蔡元培选择了出走。对于他的出走,各方猜测不一。有说蔡元培惧怕北洋政府,选择逃避;有说蔡元培无力救出学生,无面目面对北大师生。而他的同人们却有另一番理解:蔡校长相信没有他这个主帅在,他的同人绝不会放弃救国救学生的行动,相反会更加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见,阵营同人的心有灵犀、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
新一期的典故学习就在此告一段落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今日之中国,充满活力,繁荣富强。这个青春之国度,已经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里茁壮成长。
文章来源:李金慧
排版:涂金萍
封面:王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