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刷公基记考点道德和礼仪,测
/5/12陪你学公基的第2天
1.汉代确立的“五常”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五常”是指________、义、礼、智、信。
A.仁
B.耻
C.忠
D.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根本原因在于“人能群,彼不迁徙群”,在这个“群”(社会)中,需要道德起调节作用
B.道德的基本问题不仅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且是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整体幸福的追求
C.道德以良心禁令的方式约束人,让个人不自觉地没有意识地排除那些可增进自己利益却显著损害他人利益的选择
D.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是治国安邦的三件大事。可见,“民信”即社会道德处于末位,对社会治理而言相对不太重要
3.道德修养实质是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之间的长期斗争,是一个不断“内省”的过程,下列古语没有表达这一特点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C.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名言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这句话体现了道德修养________的特点。A.长期修炼B.防微杜渐C.追求卓越D.刻苦学习1.A
解析:汉代的董仲舒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深获汉武帝的支持,尊儒术,自然要尊儒家的至圣和亚圣,即孔子孟子,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为仁,故汉代确立的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故本题答案为A。
2.D
解析:选项D中的“足食、足兵、民信”是指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人民的信任对社会治理而言已起到重要作用,故D不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
3.A
解析:道德修养实质是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之间的长期斗争,是一个不断“内省”的过程,BCD都与善恶相关,与道德修养相关,体现出内省的过程,而A说的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它与道德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
4.D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道德修养要重视小事的积累,重视平时的小事,和D选项体现的是一致的。故本题答案选D。
5.A
解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的意思是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体现出道德修养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修炼,其后一句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意思是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则体现出防微杜渐,恶事再小也不应去做,而CD两项,二者均无法体现,由于题目中仅问“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体现出道德修养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A。
01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02孔子朝代:春秋著作:编纂《春秋》,修订“五经”观点: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主张“德治”和“仁”。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言行孟子朝代:战国著作:《孟子》(语录体散文集)观点: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荀子朝代:战国著作:《荀子》观点: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唯物主义董仲舒朝代:西汉观点: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延续至今,主张“大一统”“天人感应”上岸村不辜负每一次相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