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ldquo道rdquo的政治意蕴
上两期内容,我们更多是从"道"的训诂和原始文本解读方面从理论层面讨论"道"的政治意蕴,今天我们将从现实的历史的角度进行讨论,一家之言,很不成熟,供大家批判。
老庄之道从实践上来讲,上一期我们讲的“道”的反动特征在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中可以得到鲜明的表现。老子以及庄子等道家人物,自不用说,他们坚持“道”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寻找人类最和谐、原始、朴素的稳定状态。他们在“常人”眼里思想颓废、行为反常,所谓: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他们属于超越世俗、仰望星空的哲人,他们对“当局”统治极端鄙视,有解构现实文明的意向,渴求回到原始氏族部落社会。
孔儒之“王道”至于儒家学派关于“道”的实践,且先看下面这段《礼记·礼运》的节选,以便理解。
“子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之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古谋用是作,而兵有次起。禹、汤、文、物、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子者,未有不谨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文字很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立场,他们对“大道”的态度可谓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废井田,开阡陌”之后私产膨胀的现实让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试图通过继承传统制度来保证稳定。我们考察现存各种文本中孔子一生中关于“道”的言论,他基本上都是在哀叹“道不行!”“大同”的政治理想已然破溃,人类社会就像一只脱缰的野马向前奔跑,于是孔子想通过执古礼来牵扯住它。他采用人内心最基础、最稳定的情感“仁”、“孝”来控制社会的异变,实现小康的社会理想。而在这一理想中,实践“仁”的主张已然成其学说在现实中的最高追求,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虽然也强调“礼”、“义”的作用,但他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总之,孔子是在看到了“大道”理想之破溃后转而提倡“仁道”的,他批判“当局”不断异变的统治,希望其回归正道,劝说兴变者们恢复传统松散邦联的政治模式,减少纷争,而不是为了某个某个诸侯国的独自富强。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很明显,他依然把“仁”作为终身努力的目标,但是此时商鞅的变法已经在秦国取得成就,苏秦、张仪等人已然纵横于七雄之间,硝烟四起的混乱格局下,他开始接受现实、迎合各国“当局”统治,不过作为亚圣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不忘记仁德的信仰。所以他说: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为何不豫哉?”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君子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矣”
荀子之“君道”与法家之“霸道”而到了荀子时代,诸侯的纷争进入愈演愈烈,许许多多的兴变者违道而行,苟兴新说,劝说君主改良政治,提升国家战斗能力。有的士人放弃了对真理的坚持,一句“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就选择随波逐流,转而为“当局”献计谋略以求功名利禄。“大道”在荀子这里早已被遗忘了,“仁”、“礼”成为了一种建国立君的方略。其创作的《君道》、《臣道》、《子道》等文章不过是政治实务的计策罢了,正如《荀子·君道篇》所云: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荀子当然不是士人群体功利主义立场转变的发起者,他只是在乱世的洪流中被裹挟着而发明“君道”的人之一。反正,以荀子为代表,至此以后“大道”真理在士人们的政治讨论中地位越来越衰微,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帝王的政治实务理论。
《史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帝王之术’。”
苏轼《荀卿论》亦有:“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李斯和韩非作为荀子入门弟子,发扬了荀子“帝王之师”的传统,堂而皇之地鼓吹法、术、势的“帝王之术”。作为荀子门下的师兄弟,李斯为了争夺政治权力而杀害了同学韩非,最后自己也葬身于权力斗争的火海。
秦汉之“王霸之学”汉人吸收历史经验,在帝国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融汇先秦诸家之说,构建了新的统治之术,开创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帝制时代统治模式的基本形态。中国漫长帝制时代的整体政治形态被后人概括为“儒表法里”。因为所谓真正的“儒学宗师”或者说原教旨主义的儒生大抵是持守周道而反感王霸之术的,而为帝王专制而行稻梁谋者实在不是真正的儒生,最多只能算“儒学末流”罢了。各位可以参考发生在西汉的这一政治事件:
(少年汉元帝)柔而好儒……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汉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总之,从上述“道”的实践历程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老庄之道之所以带有自然哲学的意味,很大原因在于他对人类文明发展所持有的一种悲观态度,他们是真正的道家。
而孔孟儒学主要回应西周封建体制解体后“道”的破溃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而荀儒、法家的王霸之术产生之后,“道”的政治含义有了新的发展,逐渐包含了积极主动谋求国家富强与君主统治的“君道”内涵。而原始的“天道”渐渐转入社会的边缘,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问题上的礼、法早已取代了孔儒家“王道”、“大道”,后代之学人既有关于“道”的讨论,也只能成为诗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自古无不“富强”之“王道”毛泽东说杜甫写的诗都是政治诗,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曾说:“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而无不富强之王道”,然而自杜甫亲身经历的唐之安史之乱后,中国之富强就长期未能重建。法家立主耕战,又战斗来又生产,实为富强之术,秦从商鞅开始,“假天下之大私,以成天下之大公”废封建而行郡县;儒家主张圣贤王道,欲以拯救人心来扭转危局,天然带有政治教化色彩,亦即封建主义色彩,毛泽东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站在落后国家谋求富强的时代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儒法斗争,只有这样才读的懂他写给郭沫若的《读十批判书有感》: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郭沫若只比毛泽东大一岁,但毛泽东一直称郭沫若为郭老,足可见其尊敬,郭沫若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代表大众利益的,他甚至说孔子是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而法家—秦始皇则推行极权主义,虽然这些观点在年初版的时候是明显影射蒋介石的,但是晚年的毛泽东在读了郭文之后对于其观点也是不赞同的。
郭沫若认为孔子、吕不韦等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具有改革意识的人物,而秦始皇是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家天下极权体系的缔造者,这当如何评价?康有为也认为孔子是个改革家,他写了《孔子改制考》,应当如何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倾向法家,而对孔子儒家评价不高?许多问题确实难以轻易给出答案,在笔者看来如果不具备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也是很难说明白的,笔者希望和大家一起进一步学习思考。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元帝纪第九》,中华书局年版
《孟子注译》中华书局,年1月第1版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书节选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年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