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

发布时间:2021/7/14 16:28:17   点击数:
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与必备知识梳理高频考点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汉代儒学、宋明理学)一、高频考点详细统计

二、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

1.百家争鸣背景(围绕自然观、世界观和社会观而争鸣)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奴隶社会统治秩序瓦解。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及社会地位的上升。④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学术下移。2.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春秋晚期(1)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时鲁国没落贵族家庭,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化教育。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传播者,“至圣”。(2)政治思想→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A.核心①仁:即仁者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②礼:即周礼,视为立身立国的基础。a.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行为符合“礼”的要求。b.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主张,即按照周礼把已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体现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B.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到优先位置。(4)教育思想A.教育对象(原则):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扩大教育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B.教学目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人”、成为“君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能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治国有术。C.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D.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5)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修订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言论载于《论语》(6)影响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②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③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一起到作用。④随着不断发展,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3.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言论被整理为《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亚圣”。①建立了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核心),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件宝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②主张人性本善说。③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4.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取诸百家,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又吸收了法家思想。(其学说不被重视,且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①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群众力量极大。④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即后天教育)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⑤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⑥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吸收法家思想)(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背景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恢复(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国力日盛。②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和土地兼并威胁着西汉的稳定。③适应国家统一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④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以备咨询治国方略。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1)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2)代表作:《春秋繁露》(3)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说都应罢黜。)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圣人与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③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措施①创立察举制,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生为相,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使得儒学大兴。)②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的的教官——博士)→教育为儒家垄断。③兴办太学,教授儒学,培养官吏→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儒学地位。④要求各郡县设立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推广并开始处于独尊地位。B.影响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巩固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③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结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三)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主张“贵儒”又“尊道”,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②唐朝时期三教并行,统治者尊道、崇儒、礼佛,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③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北宋时,儒学家开展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核心:理或天理3.特点:融合佛、道思想;从世界本源角度解释儒学;具有哲学性、思辨性。4.程朱理学①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理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à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强调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②为了把握“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③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指出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5.陆王心学A.陆九渊——开创心学,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内容:a.“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即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反省。B.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①背景:a.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b.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已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阳明等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②内容:a.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否定格物致知说。b.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6.影响①确定了宋明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元朝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考内容)②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们的自然需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③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1.背景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上: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④市民阶层的扩大。(唐朝出现,宋朝正式出现)2.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家——李贽主张:①大加鞭挞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抨击孔子,否定其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其言作为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③认为人皆有私,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主张:a.对君主专制制度猛烈抨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天下为主,君为民”,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c.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B.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经世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以“众治”取代“独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王夫之:唯物思想主张: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b.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趋时更新。4.对明末清楚三大思想家的评价A.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B.局限性:没能发展成为改造已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的新路——资产阶级思想。原因: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成长。②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且力量薄弱。③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不利于新思想产生。④这些思想家是封建大儒,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发展为改造社会的新路。⑤这些思想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史小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495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