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发布时间:2021/8/1 12:19:00   点击数:

作者简介:苗建荣(-),哲学博士,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人生在世,时刻都在做着各种判断及选择,而判断和选择的一个前提就是认知。认知是一个大问题,清醒的认知可以导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糊涂的认知则会使人误入歧途!对荀子的话说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意思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放弃对全局的考虑。

1.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

这个世界上的纷争,归根结底是基于某种矛盾。只要是矛盾,就必然会有对立面。对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基于矛盾任何一方做出的判断,都是片面的认知,用荀子的话说即“蔽于一曲”。荀子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对立面,站在一个对立面去抨击另一个对立面,这是人心的一个祸患。荀子说:“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荀子·解蔽》)在这里,荀子想强调的其实是放弃心中的对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喜好和憎恶是对立,开始和结束是对立,远处和近处是对立,广博与浅陋是对立,古代和今天是对立,人心听从这些对立中的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必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所以荀子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荀子·解蔽》)意思是,圣人知道人心的毛病,看到了被蒙蔽的祸端,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

2.虚一而静,则万物莫形而不见

荀子认为,保持“虚一而静”是正确认知的必要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心的灵明就会被遮蔽。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又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荀子·解蔽》)意思是说,心被遮蔽了,则眼睛不能分辨黑白,耳朵不能听到雷鼓之声。于是,荀子提出了解蔽之道。荀子认为,使“心”保持“虚一而静”的状态,能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他说,“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意思是,保持虚一而静的大清明状态,万物都可以为人所看到,都可以加以说明,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讲的“虚一而静”,与老子、庄子“空虚”及“静”是完全不同的。他说,“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荀子·解蔽》)荀子的“虚”不是绝对的虚空,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即不因已有知识而排斥将要接受的知识;荀子的“一”,也不是绝对的一,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一”(《荀子·解蔽》),也就是人可以接受对立的观点;荀子的“静”,也非绝对的心如止水的静,而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即不为幻想、假象所迷惑。

中国人的学问,大都是善用其心的学问。荀子的认识论,也是基于这样的建构。在荀子看来,让人的内心保持“虚一而静”的清明状态,即不因已知排斥未知、不因一方排斥另一方且不被幻想所迷惑,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质言之,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毫不犹豫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假思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冥顽不灵地走下去,大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校对:苏智敏张江源

排版:秦霄范洋洋

图片来源:崔娟娟陈强

责任编辑:武星池

指导教师:苗建荣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1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