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1/8/10 15:17:06   点击数: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中国文化的内涵产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孟子的母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看孟子的成就,最重要的是看他母亲怎样把他培养成才的。孟子之前的很多伟人,如孔子、老子,他们的家教均无详细记载。其实,在孟子之前,没有多少人谈到母教,也没有太多母教的故事,孟子是最典型的一个。因为母亲的教育,使得孟子成为伟人。孔子成长过程中凸显的是自学,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论语》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习对孔子的人格成长和整个学术思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每次入太庙就会发问,这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成长主要是自学成才。

孟子不然,母亲对他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孟母三迁是我们熟知的故事,这是母教的典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其实,中国很多文化名人、大学者的成才是靠母亲的教育,这是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过去,大家都认为儒家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男女不平等,认为女孩子不用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只是男人的事,其实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唐宋以后,书院对中国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宋代以前,贯穿中国教育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汉魏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女子没有不通经学的。陈寅恪先生说,所谓的士族门第社会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历代都做官,第二是礼法门风,就是讲经学,守礼法,这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基本概念。一个家族之所以发达兴旺,与它的政治地位固然有关,但其内在因素是经学礼法的传承,而且不限男女。

现在世俗民间所认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确实是古人说的,但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因为当时很多女子能作诗填词,据统计,现有两万多本诗集、词集是女子所写。一些才女作完诗、填完词就会出去与才子吟诗唱和,交往频繁,因此有的家族就会说,男女这样交往太不像话了,于是女子无才便成了一种德性。由此可见,“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而不是说女子不能读书、做学问。

中国古代之所以可以实行母教,一是女性可以读书识礼,二是按照中国传统制度,为了防止人情世故、贪污腐败的滋生,官员是不能回本籍做官的,只有退休以后才能回来。男人长期在外,小孩读书识字等也就全由母亲来教。读欧阳修、范仲淹等的传记,也可以看到这种母教传统。

母教传统在孟子之后越来越明显,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它强调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孟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1.自强、反省

孟子在母教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他的学问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意义。

首先,孟子代表了一种儒家的人格。后世对儒家人格的认识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儒家主要是培养人的,《说文解字》中说“儒者,柔也”,是柔顺人的意思。一个人天生是有野蛮性的,人的动物性、野蛮性经过调整、经过人文化之后逐渐消失,人通过讲道理、克制自己欲望的过程就是柔化。儒家所推崇的,是谦谦君子,是像玉一样温润的人格,《论语》里称为“温良恭俭让”。

其实,孟子所说的儒家型人格不是这样的,他讲求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所体现的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一种正直刚大的气象,是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独立的人格,这一面恰好是我们平时讲儒家最容易忽视的。《礼记》里有一篇文章是讲儒行的,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行为是很有魄力、很刚决的,“温良恭俭让”是让我们表现出对人没有伤害,而要表现出这种谦虚,他的内在必须非常强大。

孟子的这种浩然之气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修养慢慢养成的。《论语》中也提到朋友在一起相互切磋的场景,之后的曾子讲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自我反省的精神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精神。孟子说“自反而缩”,意思是说自我反省发现自己没什么问题,那么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

2.自尊

孟子学说非常强调“士”,士有士德,与百姓有不同之处。一般的百姓是“无恒产者无恒心”,也就是说,最基本的衣食解决不了,百姓是不可能坚持正确的道义的。但是士不同,一个知识分子、士或君子,无恒产也要有恒心,所以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之说,这是士应有的自尊。士对自己的人格要求很髙,他时刻以髙于一般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个观点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儿童启蒙书《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时,往往掺杂许多欲望,所以就忘了自己原来的善性。每个人假如能够将自己的善性好好发挥出来,就可以变成一个圣人了。因此说,圣人与普通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圣人将自己的本性有所发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用了很多方法证明性善论,比如,一个小孩掉井里去了,路上的人看到了都会“啊”一声,并且会赶紧跑过去救他,我们看到时也会心里有触动,这就是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

荀子所说的性恶论是指,人的本性与孟子所说的动物性差不多,如果不教育他的话,必然会走向罪恶。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如果再不教育,就会越来越沉沦,最后必然走向恶。要想变善,有两种力量,一是伪,即人为的意思,靠法律、制度、师长等的控制;二是心,心是一种清明的力量,虚壹而静,当我们的心清净下来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清明。因此,荀子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说人不经过好好调教最后会变恶。这是儒家的根本立场。

4.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人除了要了解自己外,还要知道别人。孟子谈的知人,主要是从读书角度说的,并提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中国最早具体谈到读书的方法,对后世的学术传统有重要意义。所谓“知人论世”,意思是说我们看一个人,需要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比如我们要了解杜甫,读他的诗歌,就要先了解他生存的环境,了解他的每首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的,这样才能公正合理地评价他。这是我们读古书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读《论语》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先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再具体到每一章节的内容,就会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有针对性的,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

《孟子?万章上》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根据自己读作品的感受来推测作者的想法。孟子还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完全相信书本上写的,否则还不如没书。这对后世认知、诠释、阅读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是后来的读书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5.好辩

读孟子的书都知道,孟子好辩。好辩代表语言沟通,语言沟通中蕴含着思辨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之间相互辩论、说服。孟子在论辩上不像墨子,墨子是有经典、有原理、有原则的,而孟子的论辩中则是有气势、有修辞。所以孟子代表了语言说服的一种典范,对中国后来特别是对写文章的人影响很大。

孟子的论辩不是完全压制别人的,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顺着别人所讲的理论而展开新的论述。典型的例子是他与齐宣王的辩论。孟子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齐宣王推辞说:“寡人好色、贪婪,担任不了圣王的角色。”孟子说:“人都有好色之心,假如你能够让所有的人都满足他的好色之心,那不是很好吗?人都贪财,假如你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吃饱穿暖,能够养老送终无憾,也是很好的。因此,自己贪财好色没关系,只要能把这种贪财好色之心推而广之,让别人也能满足,这样就很好。”孟子接着吹捧齐宣王说:“你的本性很好,比如,有一次,你看到有人牵着牛走过去,要杀了它并把血涂到钟上祭祀。你看到牛在发抖,就不让杀它。你有这种心非常好,如果推广开来,就可以成为一代王者。”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辩论时能够随机应变、语言丰富多彩。

6.观人术

除了上面几点,孟子还有几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比如对一个人的认识。孟子有具体的观人的方法,他认为看人第一看说话的方式,如该谈的问题不谈,或者闪烁其词,都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内心想法;第二是观其眸子,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通过眼睛可以完全展示出来。这种观人术后世也多有提及,如《吕氏春秋》列举了八种方法教人观人,还有专门的书结合相术来看人。

7.孝道

儒家谈孝,有几个重点是现代人常常忽略的。第一,儒家讲的孝不是在家照顾好父母就行了,而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叫作“无泰尔所生”,即不要让父母为生下你感到耻辱。孟子特别谈到了这一点,称之为“不辱其亲”。第二,儒家也不强调单纯听父母话,而是父母有过错,我们要劝谏父母。律经里专门有“劝谏”这一章。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血亲关系之外,还有一种意义上的共同追求,价值上的共同理想,这是一个家族传承的内在链条。这也是孟子开启的,他对孝道的巩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孟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法治

孟子谈到法治与人治的问题时,提出“徒善不足以自行”,意思是只做好人不行,还需要制度;只有一套制度,没有人性也不行。人治与法治需要结合起来。比如,一个人犯罪了,父母、儿女等亲属想保护他,这是人之常情,这种感情在法律体系中需要照顾到。中国古代的法律保留了亲情在其中的地位,这其实不落后。

2.治国思想

孟子所讲的治理国家其实与家庭中孝道的推广是一个道理。执政者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怀父母,也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这种心理扩大,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百姓衣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基本生存和生活满足,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其实,这从根本上来看还是儒家所说的仁爱,这是维持政权最重要的基础。百姓支持,国家才能强大;如果把百姓当成工具,奴役百姓,百姓只会把执政者当成盗匪,最终推翻其统治。

儒家强调民本政治。“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国家社稷是人民群众构成的,如果这些人不愿意聚合在一起,这个社稷当然就不能够维持,所以政治被称之为民本政治。民本政治特别强调关照百姓,照顾百姓的生活。老百姓是“天听自我民听”,天命其实就是老百姓的意志。不过这一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太迂阔,因此当时并没有实行。

但是,孟子这一学说在后代的政治上还是有重大作用的。汉代,孟子学人官学。唐代韩愈所说“文以载道”即是指孔孟之道。宋代,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一起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宋代时还将孟庙迁至孔庙,共同祭祀。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读《孟子》,看到民贵君轻、仁爱等言论后大怒,于是下令把孟子赶出孔庙,规定以后不准读其书,科举考试也不准考。后来经几位大臣劝谏,朱元璋命刘三吾删除其中关于仁爱的句子,编成《孟子节文》。但是永乐皇帝时,又恢复了孟子的地位和《孟子》原文。这件事也体现了孟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刻影响。

3.治国思想在后世的体现

中国古代对于帝王有一套政权的辅佐、评价、制衡等系统,也就是所谓的道统。

从唐代开元年间编的《大唐开元礼》开始,特别突出拜师礼,规定每年在祭完孔子之后,要举行皇太子的拜师礼。孔子是教育家,是至圣先师,皇太子要率先拜师,然后再把皇太子的拜师典礼推广到下面的州、县各级学校。皇太子由老师教授如何治国理政,做了皇帝之后还要经常到孔庙开讲,汇报自己对圣贤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孔孟之道体现在政治上等,这对中国的帝王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文官体系里还有一批官员,这些官员只监督皇帝不监督百官,叫作拾遗,即给皇帝提建议和劝谏。皇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杜甫就做过这样的官,称为杜拾遗。这也是对皇帝权力的制约。庙号也是对皇权的制衡。汉武帝、汉文帝等称号,不是皇帝活着时给自己起的,而是死后大臣、史官根据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给出的评价。如称汉武帝,是因为他穷兵黩武,经常打仗;称周厉王,是因为他对百姓毫无仁慈之心;宋神宗也是不好的称谓,意思是说他喜欢星座、星象等。这些谥号就成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定位,虽然有很多是不好的评价,但是其后代即使当上皇帝也改变不了。

这些监督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孟子那里来的,孟子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仁爱仁政思想等,一直对中国的政治产生着深深的影响。

结语

孟子学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如此之深远,值得我们今天重新来品位和发扬。从个人上来说,孟子的思想对任何人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对当代国民性的重整,孟子的至大至刚,孟子的浩然之气,都是一个刚健的民族应该有的状态,值得我们当代发扬。从家庭和国家来说,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善性,将孝道、仁爱之心推广到社会,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真正共善的社会,这才是值得我们今天追求的社会。

-关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2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