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三莫

发布时间:2021/8/26 11:59:45   点击数:

命是天命,《诗经》高唱:“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四时轮转,天道不息,无极止时。

命是性命,《易经》有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命之谓性,人所禀受的生生之气为性命。

人各有天性,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完善自己的天性。

天命和性命,我们可以称之为天道之命,儒家讲知命,讲的是天道之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一个前提条件。

先秦典籍记载,还有一种命叫天数之命,人受天地规律影响而可能呈现的人生轨迹。

我们现在见到的推命方法源出天数之命,各家推论的方式不尽相同,都用不同方式总结天地之气对人影响的规律,找出一种推算吉凶吝悔的方法。

走到极端就是命定论,认为人完全受命运支配,《墨子·非命》记载了这种流传甚广的命论:“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

天数之命决定了人的富贫、众寡、治乱、寿夭、赏罚,人只能被动地受命运安排。

墨子不同意命定论,认为命定论让坏人有了作恶的理由,也是天下纷乱的根源。

这也是诸子的共识,不会认同人生来就要躺平的谬论,人虽然受天地规律的深刻影响,但可以各正性命,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参赞天地之化育。

《列子》有《力命篇》,认为天数与人力不可偏颇,命是必然之期,力是进取之力,命非力不成,力非命不就。

汉代关于命的看法相对复杂,有天命、国命、人命、寿命、禄命、正命、随命、遭命、触值之命、强弱之命诸多看法。

最有启发意义的看法,正命、随命和糟命之说。

一是正命,《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我们说的天道之命。

人生开始就有正命,这是人的良知,良为本来的意思,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是正命。

文山先生论命,“命者,令也天下之事至于不得不然,若天实使我为之,此之谓令,而自然之命也”,命是天命,在先人看来,人人都可以领天命。

在他看来,天命是不得不为之的责任和使命,“国有灾大患,不容不出身扦御,天实驱之,而非夫人之所得为也”。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皆教人正命,进义诛恶,不要伤品败德,格物致知的知,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人的良知良能,这是人之正命。

二是随命,随人的善恶而报之,自古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先人看来,天地都有一杆秤,犹如大数据记录所有信息一样,所作所为都记录在那里,算账是迟早的事,只是时候问题。

如果正命做不到,随命是退而求其次的状态,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公平公正,善恶有报。

三是遭命,行善而遭恶,行恶反而得贵寿。《论衡?命义》解释遭命:“遭命者,行善得恶,非所冀望,逢遭於外,而得凶祸,故曰遭命。”

这是大势压命运,世间有治乱,在乱世乱局中,是非颠倒,善恶不分,互害互吃,到最后谁也不能幸免。

儒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刻板,讲通权达变,说因势而为,知进退存亡,夫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儒家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软弱,《中庸》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使恶事隐而不显,使善行彰而行之,《尚书》说:“舜巡狩四岳,“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这是历代大儒的行事原则,《易经》大有卦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夫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都在遏恶扬善,禁绝坏事,才能更好宣扬善人好事。

环顾我们的时代,可能不是正命,也不是随命,而是遭命,人人关心一己之私利,相互喂毒,无人幸免。

你卖地沟油,我卖胶面条,你卖皮革奶,我卖陈化粮,你卖碘雀巢,我卖红心蛋,你卖农药菜,我卖三鹿粉,你卖箱子馅,我卖甲醇酒,你卖罂粟汤,我卖硫磺椒,你卖毒米线,我卖避孕鳝,你卖工业胶,我卖毒果冻……

遭也通糟,糟糕的命,如果社会没有公义,只有私利,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谁的命都会糟糕。

夫子周游列国一辈子不得志,商鞅吴起变法反遭杀身之祸,文山先生杀身以成仁,许多正命在糟糕的社会都变成遭命。

可惜,有些人还以所谓命运好歹去贬低先贤,所谓的富贵双全名利双收真的是善有善报吗?

大丈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什么胸怀和气魄?

华夏之所以生生不息,文明之所以绵绵不断,正因为有这些可贵的逆行者。

文化的没落不是没有原因,如果都迎俗谋私利,再好的文明也会堕落,看历史,观人情,越看越心惊胆跳。

昧于良知,逞一时之快而遭万世之殃,时间是把杀猪刀!

识透人情惊破胆,看穿世间心胆寒。

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常识,不要轻易学习命相卜这样的玄学,德行不足,容易有五弊三缺,五弊:鳏、寡、孤、独、残;三缺:钱、命、权。

历史上,德性不足出现五弊三缺的情况非常多,现实也是如此,犹如现代科学的化学物品或核科技,掌握得好,利人利己,掌握不好,害人害己。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学其术,慎用其术。

最怕一知半懂,谋名取利,天道好还,没有一个好结果。

即使用于安邦治国的的汉易也非常危险,汉代有许多易学大师,焦延寿先生是其中一位,用自然灾变推衍人事。

京房先生师从焦延寿先生学易,深得其传,到处宣讲,用于干政,后来被人陷害至死。

焦延寿先生看出弟子用《易》干政的危险性,说了一句:“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人皆好术而远道,诚意正心以修身是正道,不能将所学用于进德修业,遭殃只是时间的问题。

金庸先生所载的武功非常有趣,葵花宝典是一个比喻,为了获得个人利益,牺牲精气,自宫成风,互损互害。

《九阴真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内功基础,下卷为武功招式,也是一个比喻。

上下卷,道与术的关系,没有内功基础的术法最终练成害人害己的九阴八骨爪。

修身是传统文化一个核心概念,练好内功,修之于身,《列子》中有一个故事。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

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楚王曰:“善。”

修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先人看来,修身有真实的验证,《荀子》有《修身》篇,讲治气养心之术。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修身犹如治病一样,对症下药,找出个人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久而久之,气质自然改变,《中庸》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也是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的分野,君子之学为改变个人气质,小人之学为了攀比和虚荣,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君子之学,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为了更明白地活着,长远全面看问题,学出智慧处理问题。

读书不独能变化气质,且能养人精神,荀子劝学,学习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传统许多门类,西学东渐国学化之后,按西方的框架重构一番之后变成了术,割裂了文化精神之后没有滋养之功。

小年轻的时候,喜欢深奥精辟的古文,时不时刻意模仿,回头一看,这种读法不滋养人,没有真懂先人经义才会摆出一副样子出来。

结合时代实际,用白话文说出自己的体会,说出先人的深意和精神,需要功夫的,没有深入就变成简单肤浅了。

这是烟火气,不是学究气,四书五经都是烟火气,后人一弄,变成学究气了。

真正的讲述是能用古人的智慧思考现实的问题,看得更清楚,活得更自在,也让自己活得更通透。

学而时习之,习非常重要,行出来才有体会,才能养人精神,才能改变气质。

荀子在讲治气养心之术的时候,提到了三莫: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治气养心,莫径由礼,首要在守礼。

豊,《说文》说:“行禮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豊之屬皆从豊。讀與禮同。”

豊是盛祭品的豆器,金玉是代表,祭祀之用,法天则地的行为。

礼来源于先贤对天地法则的领悟和体会,礼者,理也,受天地法则启发而裁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禮字,还有体字跟豊有关,繁体字體,礼要得体,什么叫体?

《中庸》说:“见乎蓍龟,动乎四体。”中庸讲归于至诚,蓍龟用作祭祀,体现诚。

最浅的理解,合乎祭祀礼仪的身体举止叫做體,深层次理解,合乎天地规律的言行举止叫体。

如此看,体育、得体、体面,不是那么简单的词。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为大本,是体,也是礼的本质,和为达道,是用,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之用,和为贵。

人有天性,也有人情,古人看到人的天性,也看到人情,不否定人情,不否定饮食男女。

什么叫善,可欲之谓善,清心寡欲,大家都有好日子好。

今天的叫共同富裕,夫子叫均,差别的是,共同富裕倾向于物质化。

礼以治人情,适合大多数人,以教化为主,不强制,制定一个大家都好的制度,满足大家生存需要,这种需要叫可欲,也叫人情。

董子说,“礼之所重者,在其志”,礼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人的动机,心有敬意又到位的礼节才叫礼。

人的动机是本质,礼仪只是形式,形式依附于本质,本质和形式两方面都具备才有荀子所说的礼制,通过礼制来端正人的心志。

讲礼仪而忘记本质,这是华夏文明越来越衰败的根本原因,道理谁都会说,形式谁都会做,忽略了人的心志。

治气养心,莫要得师,次是得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天道、教授学业、回答疑难的人。

狭义的老师是人,广义来说,老师只是一个象征,不一定是人,只要启发智慧让我们成长的事事物物人人都是老师。

我们倡导以经典为师,以天地为师,如果以人为师的话,掉坑的机会非常多。

契合文化的两个思路,一是文脉,以经典为师,经典承载了先贤对天地万事万物的领悟。

二是道统,以天地为师,法则天地自然,人从天地中来,到天地中去。

千万不要认为读经典只是读读书而已,读读书只是口耳之学。

经典就是一位老师,只是不在世了,读他们等于认识一位生命格调非常高的人。

读书是春风化雨润生的功夫,本身就是修为。

传统文化为天人之学,大丈夫之学,研究天地人的学问,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经世致用,经天纬地。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天地自然是无字天书,读经典,还须师法自然。

读经典,透过文字体会精神和境界,读天地大书,透过物象看本质和源头。

这种倡导因应时代的状况,师父和老师越来越成为一门生意,成为徒弟和学生容易长成韭菜。

到处寻师,饥不择食,为什么长成韭菜?为什么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背后有一个恐怖的心理——懒惰和依赖,人性的弱点。

这种心理背后是没有自知之明,何德何能,凭什么有一个保姆一样的人在我们身边。

真正的东西,不一定有师生的名分,不一定手把手耳提面命,或者高屋建瓴指明方向,或者三言两语点出问题,或者志同道合互相学习。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那块料,总有各种因缘成就你,只是知道不知道而已。

个人的经历,一路上都有师长出现,一个阶段会碰到一两个,好像上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老师,跟从每个老师学习,获益良多。

对于每一位师长,心存感恩,有德行的师长不会以师父老师自居,总在教导一个人自立自强,不要依赖,更不要依赖任何一个人,期待你走得更远。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师长只是把事实和道理告诉你。

进德修业本来就是自己的路,一条孤独的路,如果虚心起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哪里都是老师。

以经典为师,以天地为师,也让我们有个基本信念,所有人说的做的,看符不符合经典,看符不符合天地之道,这样的话,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治气养心,莫神一好,三莫最后一条。

一好,第一种解释,“纯一其好,思虑不杂”,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状态。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智商差不多的人,同时拜在围棋国手弈秋的门下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大不相同,原因何在?

第一位同学专心致志,认真听讲,第二位同学胡思乱想,以为会有天鹅飞来,准备要拿弓箭射它,专一不专一影响学习的效果。

《庄子》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说夫子看到一位老人家黏蝉,技术出神入化,像在地上捡树叶一样,很快把一麻袋装满了。

夫子请教他,老人家怎么有这样的本事,老人回答非常简单,用心专注的原因,天地那么大,都不能拿来跟我交换蝉的翅膀,各种诱惑通通不看,只看蝉的翅膀。

专一,换另外一句话说,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今天做这件事就把这件事做好,现在读这本书就不要去想别的书。

分心是现代人的常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一边看手机,一边工作一边想着家里的事……快节奏的生活造就了许多人分心走神的习惯。

心无二用,其事可成,心猿意马,事必难成,《三字经》是“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从小应该培养的好习惯。

第二种解释,神志于一,道分于一,一可以看作天道的代称,专心于天道。

道生一,天道是一,天道又不是一,天道无形无相,一好像一个石头投进平静的水面,开始产生涟漪,一最接近道。

无形无相的道难以认识和体会,先人谈的道多在一上论述,这是《说文》说的“道立于一”,《汉书》说:“元元本本。数始於一。”

从一开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非常细微玄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一可以推演以后事物的发展。

六经之一有《春秋》,这本书,历代大儒用来治世,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主旨在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一个见微知著慎终追远的民族,绝对是高智慧的民族。

中国文化精神所在,在于懂得识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系心于微,看到微小的因,能推导之后的果,善易者不卜也是这个道理,开始格物只是思维训练,后来从细小的言行能推导之后的结果。

格物在于知微见著,目的不在分类,而是分类之后的归一,归于一,为“属万物于一”,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坚实的思维基础。

一是数,用元更加形象,董子说“系之元也”,解释《春秋》的时候,说变一为元,元是原本之意,追溯到天地始终,也就是天道的层次来看社会发展。

人从天地中来却越来越远离天地,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格物的对象皆是天文地理万事万物,跟哲学一样。

不一样的是,一样是思考和探索世界,可以明理,可以致用,不用实验室,身心是最好的实验室,行动是最好的验证。

《二端》是董子的心得与验证,推导到天地万物的源头,这个源头,董子叫天之端,也就是我们说的道统与天命。

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反求诸己是永恒不变的,最终必须修身审己,贵微重始,“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

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46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