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声名远播,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激动之余,感叹之余,真正学得真经的不多。为什么?一言以蔽之,经验可以借鉴,智慧不可移植。治理一所学校,就像写一篇文章,名校长就像文章高手,大笔如椽,气贯长虹。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章高手不是一天能炼成的,名校长的智慧不是轻易可以学到的。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秦海地名副其实是衡水二中的灵魂,这所学校带有他鲜明的个人印记,乃至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因此,读不懂秦海地,你就读不懂衡水二中,而如果不了解秦海地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你就很难领略他的管理智慧和教育思想。一定程度上说,衡水二中的发展史,也是秦海地的心灵成长史、个人智慧成熟史,是一位名校长锲而不舍的学习与修炼提升的过程。
中国儒家将人的修炼过程归结为八个条目,这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炼的目标是“内圣外王”,而且由“内圣”开出“外王”。因此,“治人”必先“修己”。秦海地说:“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加强自我修养永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其实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自我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过程。”由秦海地的这一番话里,我们分明可以感悟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感受到他良好的国学修养,以及他学校管理中所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内圣外王”,既是秦海地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他个人修炼的标准与内涵。修炼并朝着“内圣外王”的目标,这完全是中国儒家的话语系统,也是儒家修身养性的价值追求。因此,了解衡水二中的前提是了解秦海地,而了解秦海地的前提是大致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崇仁,荀子隆礼。孟子的成就主要在“内圣”,荀子的主要成就在“外王”。内圣之学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强调人要有独立人格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还提出民重君轻和君臣对等观念,他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很高。
荀子身后的遭遇不同于孟子,晚清谭嗣同说:“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外王之学,对秦朝政制影响很大。杨荣国教授认为“从儒家来说,真正代表封建制度的思想是‘礼表法里’的荀子思想。”“荀子是代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的开山者。”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表面上虽标榜仁政,实质上是以礼法治国,所以荀子思想,是能实现孔子“外王”之道的潜在力量。
秦海地对衡水二中的管理,有意识地追求内圣和外王的统一:既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又追求成就一番大的事业。陶行知先生有两句名言:一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前者无疑是指“内圣”的道德修养,后者显然是指“外王”的成就事功。秦海地说:“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自我管理的典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水平,而是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上肩负的责任,再加上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渴望以及对成功的强烈追求,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内省’和‘自律’。”“内省”“自律”与渴望成功紧密相连,秦海地认为管好自己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一个志在成就一番事业的校长,他必然是非常严格地内省与自律的。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倘要学习借鉴衡水二中的经验,那么最为根本的是校长要学秦海地——内省、自律、有敬畏之心。这种内省与自律的意义在哪里呢?秦海地说:“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已、不欺暗室的原则,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
“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但人如何才能“正己”呢?孟子在《尽心上》篇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沿用了孟子的“良知”概念。在阳明的思想中,“良知”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伦理色彩:良知即天理,良知即至善,道德主体只要足够努力,自觉地去存养自知,就完全可以回归、实现良知的本然状态,从而达到道德主体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秦海地是一位认真读书的校长,读了许多中国古代经典。他的读书,着眼点不在见闻之知,而在德性之知,旨在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自身的修养。如王阳明所主张的,做学问的关键是要不断向内探求,最后的落脚点在自家的本体,即保持良知的本然状态,迁移于修齐治平的实际应用。对一位校长而言,就是要管好自己并治理好一所学校,所谓“学问极致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秦海地说:“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严格自律、率先垂范。”他把学校办公楼定名为“勤耕楼”,寓“勤耕不辍铸名校,大爱无言写春秋”之义,意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勤政,不辍耕耘。从此以后,无论风霜雨雪,晨光熹微中,他一直坚持第一个到校,迎接辛苦的老师们。除极少数的出差之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校长重要的个人品质,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有人问王阳明:佛学也强调养心,但佛学却无法据此治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在王阳明看来,虽然儒佛两家都旨在存养心养性,但是工夫不一样,儒家养心不离事物,佛教则以事物为虚幻而置之不理,其结果就会堕入空寂。校长的所有修炼都不能离群索居,他必须植根于生活和工作的实践,在人际交往的对话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在火热的教育改革中加深对人事的了解和理解。校长需要让自己融入教师群体之中,进而引领教师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每一个优秀校长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都包含着他们内心的感动。去年冬天一个大雪封路的清晨,秦海地比平时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提前半小时赶到学校,渐渐地副校长都到了、中层主任都到了、班主任们都到了、教师们都到了……在打车都很难的那个清晨,学校教职工无一人迟到。有老师前一天晚上就以高价预约了出租车,听到这一信息的一刹那,秦海地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欣慰,更有一种温暖和使学校快速发展的信念……他说:“我给自己立下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学校每施行一个新规定之前,我总是首先表态,请全体教职工监督我的实际行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文化的道德金律;立己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文化最为普适性的道德义务。作为一校之长,秦海地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让自己的管理给教师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
秦海地说:“在自己的校长生涯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别拿校长当干部,什么时候都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要学会俯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倾听教师的心声,做教师的贴心人,当二中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让管理成为一种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他与教职工在思想上诚实相见,工作上诚恳相待,情感上诚挚相融,生活上诚心相助。秦海地身上有鲜明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有三大要旨:一是强调人道之爱;二是对秩序的肯定;三是强调道德理性的自觉。儒家之教,千言万语,讲的都是一个根本道理,即把人教化成具有爱的情感,明人伦,守秩序,达到道德理性自觉的人,这样的人即君子。秦海地用事业的追求激励人,用宽松民主的氛围凝聚人;倾听教师心声,维护教师权益;让“管理”变成“服务”,让“命令”变成“感召”,让“威严”变成亲和。“领导就是服务”,将道德理想主义渗透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海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衡水二中成为河北教育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教育是任何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秦海地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管理更是一项心灵的修炼。修心灵以炼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十几年来,我以自律为支点,撬动管理的杠杆,打造最好的自己,从而打造最好的团队,打造最好的学校。我深知,当校长自己‘魅力四射’时,学校自会‘群星闪耀’,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管理便会直抵灵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