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学做圣人

发布时间:2021/9/2 12:31:22   点击数:

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美德。然而,美德能够教吗?孔子不谈美德能否教,但他认为人能学以成仁,成圣。有人认为,所以如此,是缘于人有理性。其实不然,儒家讲人性,人性并非理性,而是性情。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四端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儒家认为,世间之所以有人为非作歹,是因为他们丢失了天赋本有的善心。道德修养的任务,就是找回失散的善心,教育的任务也在于,使人找回善心,复归善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也认为,通过道德修养,“涂之人可以为禹”。程颢和程颐二人,他们的治学格言是“唯务养性情,其它则不学”。特别是程颐,其所谓“学”,是“使人求于内”、“使人求于本”。这“内”就是“性理”,“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陆九渊认为,人区别于禽兽草木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夫之认为,善由气所生,属于“天理”,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佛家也认为,清净佛性本自具有,所以人人可以成佛。“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古代的读书人,自认读的是圣贤书,是要学做圣人的。科举制度下,读书非常艰辛,得以出人头地,谋得一官半职,实在是难上加难。倘能居庙堂之高,为高官显爵,则几乎难于上青天。然而,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官员,自认为民请命,犯颜抗上,所谓“从道不从君”,结果被砍头,乃至满门抄斩。砍头不也痛,满门抄斩不也惨,丢了脑袋什么也没有了,这个道理他们不懂吗?然而,偏有这样的迂夫子,历朝历代,不乏其人,尽管极少,但不绝如缕。

宋亡,太后下诏书,让文天祥投降元朝,但他不肯,情愿被杀。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旧时读书,科举,中状元,均意在荣华富贵?文天祥就不是。朱棣命方孝孺代拟诏书,方孝孺不肯从命。朱棣威胁说,不从命,就灭你九族。方孝孺说,灭我九族,也不写。结果被灭十族,所有弟子都连累被杀。一方面是帝王的残暴,一方面是读书人的顽强。尽管迂,但鲁迅说,方孝孺有台州人的硬气。可见当年的读书人,也真有学做圣人的。

南通张謇是清末的状元,又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现代师范教育的开创者,一生办了多所学校。他的所作所为,显然与他所读的书,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55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