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取法先王荀子韩非笑了
当取,则取嘛,无怪也。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法家及其思想。
礼与法的缠绕,儒与法的纠葛,从萌发,到晦涩,到冲突,到沉寂与融合,最终织成了一件外儒内法的大衣,无怪乎汉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荀子本自儒门。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是荀子的徒弟。吴起,我们说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也是师出儒家,据说曾想曾子和子夏求学。或许可以这么说,儒法有其相通的联系点,究其本质而已,都是积极入世的学派,要解决社会问题的。
先秦儒学之集大成者,怕是非荀子莫属了。一句”制天命而用之“,石破天惊。天命算什么了,人们不应当“幕其在天者”,而应当“敬其在己者”。荀子强调“人定胜天”,批判了孔家与早期墨家;强调名实论,批判了名家。而整个意识都是在对道家思想的反击。“性恶论”已经从伦理学的层面开始探讨“法”的约束精神。他的学说,已经倾向“法”了。只能说是倾向,守旧势力太大,也必须循序渐进。所以,学问之间也应该是有个过渡。君可记得,吴起被射杀,商君被车裂的教训吗?
洎自韩非子,他起自荀儒,兼采李悝,吴起、商鞅、慎道,申不害等之所长,自称一家,得谓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太可爱了,可惜,秦二世而亡,恐非韩非所能料也,后世无能,圣学何辜?”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重法,且强调法,术、势的结合,相对与荀卿虽不免过“偏激",但现实意义是有的。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产关系必然要跟着发展。“以法为教”“法不阿贵”,更提倡名副其实,要“审核刑名”,要“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审合刑名“,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适用价值,因为”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态度。
或问,为什么他那么强调耕战?因为他看清了那个社会。那个时候的“耕”与“战”,是你获得出路——“解放”的最好一招。劳动创造财富,不是吗?如今的社会也已经是这样了,不是吗?“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么看,先王又岂足法哉。
——.7.2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