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早期儒家之ldquo师rdquo
摘要:中华儒教文明独有的政教相通理念,使得“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教理念的奠定者,儒家政教思想的特色,可以通过对“师儒”的溯源得到解释。《论语》中“师”具有政与教的双重意义:周朝职官与文化传人。孟子一派强调“师”是从事道义引领、人格独立的士人,提出了“师道”的理念。荀子一派强调"师"制定礼义法度的政治身份,提出了“师法”的理念。两汉以后儒家政教文明的发展,汉学讲师法与宋学讲师道,均分别渊源于先秦荀子与孟子,与他们对“师”的政教责任与身份认同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儒教;政教文明;师道;师法
儒学也被称之为“儒教”,但是这个“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因为推动儒家文化传播的主体不是僧侣而是“师”。要理解“儒教”文化,首先需要分析了解“师”的身份及其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追溯“师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对“师”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分析其“师道”与“师法”的基础上,进而解构儒教之“师”的意义,阐发中国传统的政教文明。
一、“师儒”溯源
从先秦儒学产生的时候开始,“儒”与“师”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而且,“儒”的学术传承、思想发展又总是与儒者作为“师”的身份分不开。那么,“儒”的学术与“师”的身份之间的渊源关系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追溯春秋时期形成的儒家,古代史家往往是从西周时代的王官制度寻找其渊源,从那里找到“儒”与“师”的文化渊源联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论述先秦诸子与西周王官之间的关系时,他认为儒家渊源于司徒之官,他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1]
根据诸子出于王官论,班固认为儒家就是出于司徒之官,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传统,其实源于“司徒之官”在西周时期从事教化的历史经验。司徒之官作为西周朝廷的教官,履行着国家的教化职能。尽管这只是“儒”的起源说法之一,但是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揭示儒家文化的特质,历来得到学界的肯定比较多,本文也认同这一观点。
《周礼》记载的“师”“儒”,其实就是在各邦国、乡里从事教育的司徒之官。郑玄解释说:“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2]郑玄解释《周礼》的“师儒”,“师”即相当于司徒之职中的“师氏”,“儒”即当于司徒之职的“保氏”。
“师氏”“保氏”的司徒之职,与后来产生的儒家思想接近,即所谓“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3]
“儒”的教育职责包括“六艺”“六行”,也就是说,“师”“儒”原就是司徒之官中在各邦国、乡里从事教育的职官,他们所传授的“三德”“三行”“六艺”“六仪”等,正是儒家学派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可见,儒家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师、儒,既体现出西周社会“学在官府”的特点,也反映了原始儒家与学官之间的密切联系。
但是,从政教制度、思想观念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之“师”,与西周时期的司徒之“师”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政治身份、教育理念均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从西周上溯到整个“三代”时期,是“君师”一体的政教体系。
天子既代表“天”来治理天下百姓,同时还要代表“天”来教化天下百姓。由于天子不可能一个人来治理、教化天下,他需要委派百官帮助他治教天下,这才有《周礼》中各种官职的设定。西周时期的“师儒”等司徒之官,恰恰也是“官”与“师”的身份合为一体,其职责主要是行使教育的职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天子失去对天下治教的能力,各诸侯君主考虑的完全是如何快速地富国强兵、称王称霸,故而更为崇拜和提倡穷兵黩武的霸道,不会对时间长、效果慢的人文教化有任何兴趣。而流落民间并具有“师儒”出身的士人群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