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他是胡适的学生,也是王小波的老师这位
他是宝藏,也是密码
许知远这样评价许倬云先生:
他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他在两种世界中一起成长,二者共同帮助他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物。年,许倬云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许倬云的父亲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担任民国海军将领。许倬云先天残疾。年少时遭遇战乱,颠沛流离,这段经历非但没有令他向现实妥协,反而影响到了他此后的学术和人生选择,加深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
△
少年许倬云(前)与兄弟伙伴
年,许倬云进入台大,师从傅斯年,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后经胡适推荐,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后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是作家王小波在书中提到的“我的老师”。
△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和其他历史领域的研究学者不同的是,许先生关怀的范围很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跨了几个门道———如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
他身上带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文明进步上下求索,以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人。
许知远说,他是宝藏,也是密码。
△
许倬云代表作套装,扫码即可订购
(预售,付款后三周左右发货)
02为迷茫的个体找出路
从战乱中走出来的经历和数年来的多领域研究,让许倬云对于时代总有着反思和自省。
他思考的两个命题,一是时代的缺憾,二是个体的出路。
许倬云无奈感叹,当代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们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拥有无数的高科技产品,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忙着赶时髦,听最红歌星的歌。网络的普及,也使知识的获取变得过于轻而易举。所以许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许倬云说:“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这是和平时代的反向产物——居安而不思危,许多人开始变得盲目、随大流,变成了“活着的机器”。而“丧文化”“焦虑”“空虚”等词的流行,也恰恰印证了许倬云的观点。
但许多人尚在迷茫,有些人已经意识到症结所在,却不知如何改变。
今天的个体,如何走出精神世界的困局?许倬云的答案是:要向前人借智慧。
在由他领衔的三联中读课程《谁塑造了我们?》中,许倬云这样说:
历史不能遗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思想基础,他们超越时间的智力和定力,对于今天也是很好的榜样和启示。在这门中国思想课程里,许倬云将毕生所研究的中国内与外、新与旧、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融会贯通,娓娓道来。
他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祖灵崇拜和天命讲起,讲到从天命说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义礼”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皆来源于此,继而以此来阐述生存环境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观念的,以及这其中又有什么现实意义。他还讲到了中华文明对于外来文化的转化与融合,以及近代中国在“挨打”之后是怎样回应西方的冲击的,并一一详述了包括宗教、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涵盖到了中国人思想上的转变、应对与试错。对于中西两个文明的碰撞,缺陷和转变,许先生的讲解也相当精彩。
现代人若想摆脱焦虑,找回思考的能力和人生的意义,这些先哲的思想足以明智。
为了回溯传承、变化千年的思想文化,揭示历史发展真相,三联中读以超强阵容推出了中国思想家精品课:先后推出《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第一季,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