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当我25岁读荀子时,我在读什么

发布时间:2022/5/10 15:07:11   点击数:

作者、编辑|清和君

清和君的年|年终总结

当我25岁读《论语》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尚书》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孟子》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大学》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中庸》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诗经》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心经》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坛经》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庄子》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道德经》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金刚经》时,我在读什么

当我25岁读《传习录》时,我在读什么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清和君讲《四书》

年大家对我的20条评价|年终总结

年我走过的家书店|书店合集

年我喜欢的15家书店|年度书店

年影响我的20本绘本|年度书单

年清和君穿搭套|年终总结

年影响我的10本书|年度书单

年健身分享篇|年终总结

▼▼▼

温馨提醒

全文共字

阅读时间66分钟

▍清和君按

一眨眼,清和君已经和大家一起读了多部儒家经典,包括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之《诗经》《尚书》,以及心学经典《传习录》。儒家经典之外,我们还涉猎了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心经》《坛经》,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探寻儒家宇宙,来到一本“儒家十三经”之外的重要儒家典籍——《荀子》。

荀子精通《诗》、《礼》、《易》、《春秋》,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

他的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可以说,《荀子》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欢迎和我一起走进《荀子》,走进这位特别的儒学大师,感受其中丰厚的人文精神。

期待5年后更好的相遇。

▼▼▼当我25岁读《荀子》时,我在读什么?

荀子是谁?

荀子,名况,字卿,又名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概在孟子的百年之后。他精通《诗》、《礼》、《易》、《春秋》,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

他的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荀子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何为《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其大部分章节出自荀子本人之手,少数篇章由荀子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编纂而成。

全书一共32篇,组织结构严密,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对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各方面都有涉猎。

《荀子》的思想体系

荀子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时代要求,批判吸收了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荀子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荀子》一书集中体现了荀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地位与影响

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可以说,《荀子》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清和君谈《荀子》

随着《荀子》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觉,其实不是我们在读《荀子》,而是《荀子》在读我们。它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光,不断去发现我们内心深处的微光,并循着那道光找到了我们。《荀子·卷一》-《劝学篇第一》-进入《荀子》第一卷的第一篇《劝学》,这也是《荀子》里边唯一一篇被选入语文课本的篇目,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何为《劝学》?《说文》:“劝,勉也。”劝学,即勉人努力学问。全篇可以分为“劝”和“学”两部分。全篇用有力的论据、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意义、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继承和强调了孔夫子的“学而知之”。《劝学》篇为什么重要?因为它非常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同样作为儒家的荀子,与比他早一百年的孟子的最大区别。这个区别作为荀子的认识论,建立在进步的自然观基础之上,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区别呢?孟子主张“良知”、“良能”、“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性是天赋予的,由此尽心、知性、知天,贯通人道与天道,荀子反对这些,而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第一1.1)

进入《荀子》第一篇《劝学》的第一小节。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劝学》篇的第一句。在读荀子之前,我调研了一百多种《荀子》相关的参考书目,书名、副书名用得最多的便是“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本《荀子》的第一句,不可谓不重要。“学不可以已”(Learningmustneverbeconcluded.),之后的我们都非常熟悉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Thoughbluedye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68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