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时评李建华脱贫攻坚彰显政治伦理价值
今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向世界庄严宣告,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一场伟大的创举,也是一种独特的壮举。“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开辟了伟大的脱贫攻坚道路,塑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成就,书写了伟大的脱贫攻坚史诗,开启了伟大的后脱贫攻坚时代。”
贫困问题虽然自古就有,但在现代意义上已经不再完全归究为对物的占有,甚至以家庭收入为基准,而是一群人的境遇与另一群人境遇相比较的结果。由此,贫困已经超出经济富裕反观下物质的匮乏,而进入幸福层面的伦理关怀,成为社会分化的另一种表达,成为社会是否公平的政治伦理追问,于是反贫困与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化主题的双重变奏。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庄严的政治承诺,彰显出独特的政治伦理价值。
一.执政之基:“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政治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国家权力服务于公民权利,确保公民权利至上,是政治的最高伦理价值。在中国政治思想谱系中,民本思想是一个从先秦时代起便是蔚为大观的传统,并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经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转换。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政治伦理目标。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为了人民的一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温饱满足,而且是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追求;不仅仅是“好生活”的自我享受,而且是“美生活”的通感传递。实现美好生活必须从扶贫脱贫开始。尽管我们大部分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从年底起,按照现行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多万,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更是难啃的硬骨头。通过近些年的“精准扶贫”,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切实解决了民生问题。但精准扶贫的价值愿望是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为民圆梦的政治伦理诉求,在现实利益赋予真正的贫困群体的同时,也提振了人民群体的整体幸福感;在实现物质利益的获得感时,也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幸福。如果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我们的奋斗价值就是为了人民的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脱贫攻坚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还意味着要为了一切人民。人民是一个真实的集体概念,既包含人民整体,又包含每一个独立的人民个体。在公共权力行使中,我们既需要服从公共意志,又必须确保不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侵犯社会成员的个体权利,避免个体的声音被集体所淹没,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更多考量少数群体的特殊利益。因为现代政治伦理的一个重大转向在于,从多数人政治转向少数人政治。在传统社会中,治理结构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而在民主政治中,民众开始成为社会的主体,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无论是票选制还是公共商谈,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采纳,上升为公共意志。但少数群体的意愿和利益诉求则可能被忽略。如何维护少数群体的权益正越来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