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自然教育起源和实践在中国
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人类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过程。
自然教育是通过自然体验达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自然教育方式很多,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生活中,劳动生产中、游戏娱乐中;自然教育场所可以在农田中、森林中、草原中、湿地中、湖泊中、海洋中、沙漠中……。
自然教育事关民族兴衰
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历经几千年。
人类从森林中走出,对大自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远离山野田园,在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中,每天面对电视机、电脑、游戏机和手机。尤其是少年儿童,由于学习竞争的压力,促使家长们把孩子的时间更多安排在各种补习班上。
城市的孩子很难接触、亲近大自然。他们每天面对城市的喧嚣,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不知道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没见过鸟巢是什么样子,分不清哪种植物有毒,哪种昆虫有毒。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海洋很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生命的活力得不到释放,天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掘。
有个现象,从小在田野山林中长大的孩子在大自然中适应性极强,而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在进入森林、草原、湿地,接触植物、花粉、昆虫后身体极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在大自然中主动观察,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忧郁症和注意力缺乏症大幅下降。
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自然教育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能否以创新进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什么要探讨自然教育起源问题?
研究一个问题,既要放眼全局,又要审视自身。
正因为这个目的,我们要正本溯源,探讨论证自然教育起源的问题。
谈古,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很多文学家、思想家都留下描写自然的生动诗句和至理名言,并且影响后人。代表人物道家的老子,儒家的荀子,法家的商鞅,都留下被后人传诵几千年的对自然认知的核心理念。而农耕生产、天文历法、中医药典、诗词歌赋,几千年来,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当中,成为生活化的自然教育实践传播学。
论今,我们很多高校开设的自然学科虽然不叫自然教育,但都是与自然教育相关的课程,农林大学学习植物、动物、昆虫;地质大学学习地球科学、地质构造;海洋大学学习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等,这些自然学科都是自然教育课程重要的的部分。
所以,谈古论今都能从我们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就是自然教育起源和实践在中国。
已经有百年光辉历史的中国林学会已经于年6月,在全国开展自然教育师线上和线下培训工作,自然教育师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自然教育将在培养青少年素质教育和提供森林康养功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然教育的中国理论体系
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来对自然敬畏有加。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总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核心理念,并且为后人尊崇。
老子认为,人在大地上生存,就要遵守万物生长的的规律,万物生长也在遵循自然气候的变化,天象变化则依从宇宙运行之道。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记录最早的自然教育理念论述。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两千多年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荀子在《荀子富国》中说到: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
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也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主述训》一文中提出:“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古人总结出,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就能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所以,古人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只有万物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
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科学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凭借聪明的头脑,于公元前年,由西汉时期的邓平等人根据气象变化制定出《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日历上是见不到的。
二十四节气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农事活动。农耕时代的中国人民,在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生产劳动中,靠节气指导他们生产、生活,规避了天旱,水祸,由此繁衍生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天文知识和农耕文化的基石和核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积淀和结晶,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伟大成就,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里程碑。它由此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年11月30日下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民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古代民谣诗词中的自然科学
民谣妇孺皆知,象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冰冬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这些民谣都形象化描述了天气的不断变化,人们正是在这种天气变化的指导下,准备过冬的衣服,收拾冬天烧火取暖的用具。
这种描述写自然天气和农业及生活关系的歌谣,自然贴切,朗朗上口,成为人们约定成俗的一种自然文化,即是对天象的真实描述,又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涉及自然教育的理念。
唐代白居易在《鸟》一诗中写到: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记录了温差对植物花期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代李绅在《悯农二首·锄禾》中描述种子和作物的关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宋代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记录了昆虫和青蛙的活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日鸣蝉和蛙鸣都成为自然笔记的一部分。
杜甫在《绝句》诗中记录了观鸟的感受和冬季窗上冰花的自然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另一首《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描述了彩蝶的可爱舞姿和黄莺动听的叫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即是一首描写风景的小诗,也是一篇精炼的自然观察笔记。
古文中的自然科学
公元前约年的《黄帝内经·素问》文中记载:"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时的古人已经正确认识到地面水汽上升为云、因云而雨、云来自空中的气体。
战国思想家庄周《庄子·秋水篇》文中记载:"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阊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始终无故;消息盈虚,终则有始"。这时的古人已经认识到水的海陆循环。
《庄子·徐无鬼》文中记载:"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古人已经认识到水汽蒸发的动力学、热力学因素。
公元前年,吕不韦《吕代春秋·圜道篇》记载:“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古人已经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大气循环,一圜字画龙点睛!
东汉科学家王充《论衡·说日篇》记载:“儒者又曰:雨从天下,谓正从天坠也。如当实论之,雨从地上,不从天下。”“夫云则雨,雨则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云雾雨之徵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古人指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可以变成露、霜、雨、雪。
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公元—年)在《论浑天象体》文中记述:
"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憔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古人指出了水文海陆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能。
北宋科学家沈括(—年)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边太行而行。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互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水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文中解释了华北平原是因为来自太行山及其以西地区的流沙沉积形成。
古人对动植物和昆虫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药物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为3卷,收录和记载了种药物,其中大部分为植物药物,还包括一些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并且还根据药效对它们进行分类。
它成书于东汉时期,是经过很多医学家的不断收集资料和整理加工而成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勤劳和智慧,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多年前,明代李时珍为了重新编纂本草书籍。从嘉靖四十四年(年),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最终编纂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种,合种,其中植物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我国药用植物及中药材种类繁多,新版《中药大辞典》收载种中药材,其中药用植物种,动物种,矿物80种。按药物功能分类有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按药用部分分类有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有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天文学和数学、农学、医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观测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数据更是我国所独有。
应该说,自然教育从古到今在我国从来没有中断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普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更是红红火火。同其他国家开展自然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甚至借鉴是必要的。但是,更应该认清我国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历史地位和成就。
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分布在林草、环境、农业、海洋等各个领域中,需要专业人员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编写出生动实用的课程和教材。
自然教育需要创新,更需要可持续发展,在自然教育传承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自然教育理念,创新和发展优秀的自然教育形式,走出一条中国自然教育之路,使祖国的下一代,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让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王富国,资深媒体人,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号自然教育师证书获得者。在生态环境领域社团工作多年,从年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