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社会科学论坛年第4期摘要
人文探索
《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十
饕餮纹天帝的两千年正名史
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十。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梳理夏商周青铜器主体纹样饕餮纹的两千年正名史,辨析错误命名“饕餮纹”“蚩尤纹”“兽面纹”的致误原因,论证饕餮纹是“神面纹”即“天帝纹”。张远山,作家、学者,现居上海。研究先秦诸子、中华道术三十余年,创立新庄学、新老学、伏羲学三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发展以往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探讨主要从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角度入手,而忽视其自主性的一面,这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刻板印象和片面理解。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外,也坚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独立性和反作用,工具性和自主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国家自主性理论,认为除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职能外,国家还有相对的自主权能和行政理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始终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国家自主性是现行经济结构内的“相对自主性”。
舒建华,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社会现实”的发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探索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在对现实生活本质的理解上还远未达到唯物主义的程度,总的来说依然是理性主义的。但不可否认,因为物质利益问题的介入,马克思发现了被思辨哲学所包裹起来的社会现实的平面。无疑,社会现实的发现,孕育了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形成的各种思想条件。不理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成就,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后来对黑格尔哲学乃至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更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出离“哲学的地基”而走上经济学的道路,并创作了《资本论》。
张晓明,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雄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儒学的根基:人性抑或人伦?——兼论荀子之为儒家的理由人性与人伦皆为儒学的核心范畴,属于人的本质特征,人性重在内在维度,而人伦重在关系维度。宋儒基于形上诉求将人性问题提升为儒学的核心,人性与天理相贯通,理无不善,自然人性必善,由此为人之成圣奠定基础,并以此建立儒家道统。孟子因其性善论恰好契合宋儒的理论建构需求,故得到极力表彰,成为儒家道统中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与此同时,荀子因性恶主张及其对孟子的批评,被宋儒指斥为申韩之流,沦为非儒的地步。但追本溯源,儒学并非因性善说而称之为儒家,在其具有根本性地位的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儒家始终认为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在于人伦,此为儒学之通义。荀子同样以人伦关系判别人禽,说明荀子在大本上并未偏离儒学宗旨。而在儒家礼学方面,荀子之礼出乎人伦之情,发挥人伦尊尊之义,将周礼作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与深化,使礼成为天地人世的最高规范,这既是对儒家礼学人伦本质的继承,又是适应儒学制度化发展需要的改造。
汪 博,哲学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文史纵横
关于《荷塘月色》中“月夜蝉声”的论争——兼及朱自清的两封佚信年3月至6月《民报》副刊《民话》上发起了一场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夜蝉声”的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于夜里到底能不能听到蝉声。论争持续了三个多月,有八人参与,发表论争文章十余篇,其中还涉及朱自清的两封佚信,具有较高的文学史料价值。十一年后,年朱自清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回顾了此次论争,然而该文多有记忆不实之处。本文通过最新史料的发掘,试图梳理论争的过程,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一文学史事件,并根据相关史实还原《关于“月夜蝉声”》一文的真实情况。
汤志辉,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史笔与诗情:阐解“江阴八十一日”的材料与视角明清易代之际,清廷对那些坚守在江南地区府县城池之中并抱持激烈反抗态度的士人,在利诱之外,亦以屠城恫吓,其中“江阴八十一日”尤为悲壮可叹。《(光绪)江阴县志》卷十六《崇祀忠节传》以如铁史笔实录了在地士人群体的急遽凋零,人物合传、以韵文入史传等手法的运用,更传神地彰显了士人的殉难心志。汇辑历代江阴籍诗人的《江上诗钞》,既有极具现场感的题壁诗,直观展现士人身逢绝境的心态与行为;又有郁积悲情平复后的追述,省思关涉屠城惨案的种种。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志与诗歌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具体包括材料性质、取用视角、表达方式三个方面。清军屠城使得大量的士人罹难,导致了区域性“诗歌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彭 志,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文化》杂志执行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改良县长选任方式的尝试:河北省县长考试研究考试权是孙中山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主张国家的大小官吏均应通过考试产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孙中山的理念,推行县长考试,以选拔合适的县政人才。河北长期是北洋军阀的势力范围,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成立后,亟需树立新形象,与军阀政治划清界限,通过考试选任县长是改善吏治的良法,也是社会的共识。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有关县长考试的法规,但首先采取了荐举的方式,在舆论和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第一次县长考试得以举行。从制度设计和实际施行看,此次县长考试非常规范,确实遴选出了一批人才。但训练时间过长、分发委任困难、任期短暂等因素限制了考试合格者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消弭了这次考试的积极意义。总之,河北省举行的县长考试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改良县长选任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并未产生根本性影响,考试始终没能成为国民政府选拔官吏的主流途径。
项浩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级博士研究生。
儒家文化对域外诗学的影响——以朝鲜朝《东人诗话》为中心东亚各国诗学的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建立在长期交往、交流中,通过各国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东亚诗学的互补、互进。东亚诗学能够具有整体性,其因便在于东亚长期以汉字文化为基础,在这一汉字文化圈中,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儒家思想文化为共同理念的区域秩序。可以说,儒家文化不仅是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主流文化思想;在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域外国家之后,东亚各国凭借共同的儒家经典,使人们在人性和价值观的理解上也具有相似的感性。因此,受中国诗话影响而发展壮大的朝鲜诗话自然也保留了大量儒家文化的烙印,以尊儒尚孔为基调,在论诗的社会价值、宗旨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清晰、丰厚的儒家诗学之印迹。
徐大鑫,延边大学级朝汉文学院东方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朴哲希,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兵车行》创作系年新证古今关于《兵车行》作于天宝年间的各种说法存在很多漏洞。《兵车行》中府兵被征发的这种情况只可能出现在开元二十五()年唐王朝征发长征健儿之前。开元二十四()年冬,唐玄宗为加强河西守备、报复吐蕃而往河西调遣关中府兵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由唐代科考的时间惯例等证据可以推断出杜甫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应试的。杜甫在该年应试后被“困长安”,以至于直到开元二十五年才离开。即使杜甫是在开元二十三年应试的,且也因某些同样的原因被“困长安”,那他见证开元二十四年冬唐王朝发兵河西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而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应试则为他作为发兵河西的见证者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黄 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法学视界
迈向司法价值逻辑研究
——以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为分析视角
价值导向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规范的选择以及具体法律方法的运用,法官价值决策的评价标准不是真假与否,而是恰当与否。解决司法适用的价值选择难题,需要以语言分析为切入点,将价值命题要素与其话语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呈现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对性与一定程度共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规定性,凸显出以一种“大逻辑观”视角建立专门司法价值逻辑研究的现实必要性。陈晓庆,法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燕山大学全面依法治省研究院研究员。论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侵权治理中的平台自治
以“通知删除”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希望通过扩充平台义务范围、限制平台知识产权侵权自主判断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对侵权行为的有效治理。然而,这种来源于著作权领域的制度设计不但未在电商环境下取得预期的制度效果,还导致了滥用通知频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商务法》“通知删除”规则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属性存在误解,与此同时,该规则对其自身“免责条款”的应然定位也产生了偏离。因此,首先,需要将《电子商务法》“通知删除”规则重新定位为一种补充性任意规范,进而允许当事方基于意思自治予以排除适用。其次,需要确立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平台法”属性,进而赋予电商平台一定的自治权限。最后,需要依据当事方意思自治的具体状态选择相应的平台自治实现路径,进而实现差异化的侵权治理。吉日木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级经济法学博士研究生。认罪认罚案件差异化证明标准研究
认罪认罚案件证明标准问题研究是我国法律界一大难点。深入分析制度价值和司法实践需求可知,认罪认罚案件单一证明标准已无法满足我国刑事诉讼完善发展的需要。通过域外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证明标准适用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考察,可探索认罪认罚案件差异化证明标准的适用。认罪认罚案件应结合庭审程序和罪行轻重对定罪证明标准作“大致心证”和法定标准的区分,认罪认罚案件的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也应有“优势证据标准”与严格证明的差别,但对于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证明仍需坚持传统证明标准。同时,为保证认罪认罚案件证明标准差异化的实现,应重视被告人认罪口供特殊性及其作用并强化对被告人辩护权和被害方权益的保障。吴庆棒,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社会观察
中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理论研究:思想、评述、应用
人口流动背景下,以留守家庭中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为视角分析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理应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干预的重要逻辑与策略。该文聚焦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落脚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围绕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在位理论、亲子依恋理论、父母卷入理论,概括基本思想,评述学理价值,阐明不足之处,提出应用建议,以期巩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提高实践干预的理论依据,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刘红升,管理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现状特征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河北省的调查
当代青年普遍持有积极健康的主流婚恋观,基本符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年)》中确定的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青年婚恋观念目标。本次调研发现,青年的婚恋观念呈现出择偶标准多元化、价值取向包容化等特点,存在对婚姻缺乏理性认知、择偶方式传统单一、恋爱动机非理性等问题,并对此提出完善婚恋教育体系、推进政策法规落实与宣传引导、创新青年婚恋交友活动形式、加强青年婚姻法制观念等建议,以期加强青年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建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李 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级博士研究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 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晨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性与性别的医学检验: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婚前健康检查的短暂试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其中对打算结婚的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作出了明文要求。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婚前健康检查,上海便是其一。上海试行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问题受到瞩目,“性器官缺陷”与“性病”被广为聚焦。新《婚姻法》背景下的婚检也与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问题密不可分,既体现在医学对婚检的学术表述中,又反映在婚检在两性身体的具体实践中。前者显现了身体性别的平等,后者则出现了偏差,最终反映了社会性别的差异。此次婚检试行仓促结束,既有客观条件上的原因,如医疗资源的缺乏,也有社会性别上的原因。在性与性别问题背后,或许还牵涉到逐渐开始被批判的优生问题。王瀛培,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华博,历史学博士。教育学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化思想及其教育意蕴
具身哲学是当代西方对其理性主义和二元论哲学传统的修正,它反对身与心、主与客、理性与感性、知识与经验等的二元分立,强调身体、心智与周遭世界的相互作用。而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有着丰富的体现,从万物一元的宇宙生成观、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到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与实践论,再到情理互融的生存或生活哲学,都体现着西方哲学所谓的实践转向和生活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