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战国七雄中魏国是小国,为何能够成为战国初
............................................................................................................................
...........................................................................................................................
"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历史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彻底衰弱,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有所区别,前者具有讨伐性,而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和统一。为了避免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各诸侯国不断的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在战国时期第一个率先崛起的并不是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而是从“三家分晋”中诞生的小国魏国,魏国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主要得利于他个人的声望和对贤才的任用。
战国形势图
魏文侯是如何树立声望和提升人格魅力?《吕氏春秋·察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
儒家理想中完美君主的形象是“道德王”,魏文侯礼贤下士树立声望、凝聚民心,从而更有效的推行新政。据《吕氏春秋》记载,魏文侯拜卜子夏为师,与田子方为友,恭敬段干木。这与周武王请姜子牙有所区别,姜子牙主要辅佐周武王打天下,建立一个政权。而魏文侯则是虚心向儒者学习为君之道,与之探讨人生哲理,那么这三位儒者都是什么来历?
卜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弟子,在儒家学派里具有强烈的号召力。田子方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贡之弟子。段干木师从子夏,魏文侯欲拜段干木为师,段干木却不愿与君主有所牵连,但是魏文侯依旧尊敬段干木,每次坐着车经过段干木的胡同,都要站起来手扶车轼表示尊敬。只要是贤明之士即使不为魏文侯所用他仍然尊敬。
魏文侯向儒者问学,尊重贤士,之后大批对孔门感兴趣的学者纷纷来到魏国,汇集在魏国,在中原大地形成一种文化。孔子去世前鲁国是中原大地第一文化中心,孔子去世以后,贤人云集的魏国便成为中原大地第二个文化中心,是人心向往之处,魏文侯礼贤下士为魏国崛起打下基础。
魏文侯礼贤下士
任贤图志《史记》:“魏用李克(即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魏文侯尊子夏为师后,大批儒者来到魏国,其中对魏国贡献最大的是李悝和吴起,李悝师从子夏,吴起师从曾子。李悝是战国时期第一位政治改革家,而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伟大的军事家,有“长胜将军”之美誉,李悝和吴起都为魏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①李悝变法
在战国群雄争霸时期,国家想要崛起,离不开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改革,众所周知“商鞅变法”让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在战国时期率先变法是魏国,李悝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使得魏国国富民强,“李悝变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发展农业生产,平抑粮价
废除传统的井田制,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顾名思义就是把土地统一分配给农民,各地官员和贵族教导和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勤于劳作,大力推广耕种的成功史,目的为了提供产量,这样每亩地便可以增加三斗的产量,使国家富裕起来。
与此同时,李悝再推行“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政策来平抑粮价。意思是国家在丰收之年以平价购买余粮,发生自然灾害之时再将存储的粮食以平价卖出。
粟贱伤农,丰收的时候粮食不能畅销,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农伤则国贫。粟贵则伤民,饥荒之年农民趁机抬高粮价,便损害了平民的利益。李悝平抑粮价皆可使得农民和平民之利益都得到保障,平抑物价卓见成效,产量得到提高,魏国变得更富裕。
李悝雕像
2)依法治国
法律和道德皆可作为人类的行为准则,话说一家企业离不开制度,那么一个国家也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促使社会更加和谐。李悝推行《法经》六篇(即盗,贼,网,捕,杂,具)。
李悝视盗贼为国之大事,盗贼对国家安全和百姓的财产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李悝严厉打击盗贼,将《法经》中的《盗》立为首篇。打击盗贼采取《网》或者《捕》的措施。将其他的罪行归纳于《杂》,《具》则为衡量刑法的依据。
李悝推行的《法经》六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法集,李悝在我国刑法史上颇有造诣,开创了中国刑法史之先河,他被誉为封建法典的缔造者,是法家学派的鼻祖。魏国在法治社会下更有秩序和越发的安定,从此以后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了。
李悝画像
3)革除世袭制度,建立官僚制度
《说苑》:“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译文:治国之道是要赏罚严明,赏赐有功之人,惩处有罪之人。
魏国颁布《法经》六篇之后,效果不佳,魏文侯便问计于李悝,李悝认为一列的新政没有成效,是因为有“淫民”,淫民是指懒惰享乐没有功绩的纨绔子弟,淫民整日不劳作而贪图享乐,就因世袭先辈的食邑便可坐享其成,他们败坏社会风气,将社会引向拼爹的时代,社会攀比严重,所以李悝革除他们的俸禄,用来招揽贤士。
《说苑》: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此项政策一推出,打破了腐朽落后的世卿世禄制,官员由政府直接任命,有功绩就可以加官进爵,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未来。
总而言之,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经济、政治上的改革使得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李悝变法”为之后改革之人建立了模板,后来的“商鞅变法”就是在“李悝变法”之上扬长补短,其“重农”和“法治”的理想对商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李悝变法”意义重大,他为中国封建制度开辟了道路。
商鞅剧照
②吴起改革兵制
《荀子·议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国家发展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严格来说政治、经济、军事是相辅相成的,李悝改革的成功为军事扩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公元前42年,吴起在鲁国不得志,投靠魏国。吴起是军事天才,善于用兵,李悝曾经说过吴起与齐国名将司马穰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公元前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帅,率领魏军攻占秦国河西地区临晋、元里等地。次年再次率军进攻秦国,秦军无奈之下退守洛水,吴起将秦国河西地区(今陕西黄河以西、洛水南段以东)全部占领。
之后吴起改革魏国兵制,为魏国训练一支精锐部队,部队成员由“武卒”组成,吴起对武卒的选拔标准极高。候选人需要全身武装,带着三天的干粮和佩剑、长矛、箭五十支,半天时间行军百里(约合80里)。考核通过后,吴起根据士兵的表现和特长,将之分配在不同的分队。比如擅长弓箭骑射者为一队,善于攀岩者则为另一队。
吴起带着这支精锐部队为魏国开疆扩土,据史料记载,吴起与周边诸侯国交战76次,胜64次,其他十二次没有失败,双方伤亡相等,吴起被誉为“长胜将军”,自此吴起的个人威望达到极致。从此以后秦、齐、楚、韩、赵皆畏惧魏军,魏国不但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卓见成效,在军事上亦屡战屡胜,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强国。
吴起画像
综上,魏文候学习儒学,拜儒家弟子为师,发展魏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论语中有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学的务虚可以为务实正名和指引方向,没有务虚作为铺垫,务实便会失去方向。国家要发展不可忽视它的软实力,软实力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民众的向心力。据《史记》记载,秦国欲讨伐魏国,大臣就劝诫秦王,魏文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仁君,魏国万众一心,不可伐也。
当然儒家学者并非都是书呆子,也有实干家,比如李悝,魏文侯重用李悝推行变法,发展经济,使得魏国富强起来,为吴起改革军事创造了平台。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天才,魏国在他的带领下军事实力变得强大,在诸侯国中有了话语权。吴起守河西,阻断了秦军向东发展。魏国在李悝、吴起的带领下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吕氏春秋》
《荀子·议兵篇》
《说苑》
"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