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对待士与道问题的意见:P27
1.各家皆“蔽于一曲”,独许孔子为得“道”之全;
2.荀子论“道”归之于“治”,在政治上“禁非道”(即除孔子以外的各种“道”),希望用儒家之道来垄断政治,见《儒效》篇,其主旨“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有着明哲保身(乱世,时势不同)的一面,论及君臣关系:“从道不从君”,在新的政治形势之下的委婉表现;
3.对于士当以道自任与自重一点上,荀子依然守住了儒家传统。举例《大略》,见《士与中国文化》P28
4.荀子把士分为“仰禄之士”(公孙衍和张仪)与“正身之士”,是士阶层高度分化的一种反映。
王先谦:荀子之书分士(最低)、君子(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而是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儒士”)、圣人三等
由于时势不同,荀子笔下之“士”流品已甚杂,只有君子、士君子才可与孔孟所称道的“士”等量齐观,,明乎此意而反求荀子之书,则可知荀子仍守孔子“士志于道”之见而未变,只不过荀子之世,政治上相互争持之烈,故“士志于道”观念也相应变得高度政治化了。
二、中国古代哲学上的突破以“王官之学”为背景,突破方式较温和,因此诸家论“道”都强调其历史性。《淮南子》法先王托古以争正统P3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