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张岱年,朱义禄张岱年先生讲学记录手稿二

发布时间:2022/5/29 11:44:43   点击数:

本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年第2期。

按语:在“五四”以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背景下,张申府、张岱年两位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观等领域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学术思想皆洋溢着综合创新之精神。

年5月,张岱年先生与任继愈、汪子嵩两位先生同赴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学。至泾县,在黄山疗养时作《治学经验谈》(发表于《文史哲》年9月20日第5期)。后游齐山、桐城,历时约一个月。在安徽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中外哲学史研讨班”上,张岱年先生讲授《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发表于《中州学刊》年8月25日第4期)、《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年8月5日第3期)、《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年1月20日第1期)及《张载的天人合一论》,一时蔚为盛事。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保留了这些珍贵的手稿,并将其赐予本栏目发表,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比较朱先生的笔记手稿与后来发表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观念》,更可见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目无全牛”之境界。张岱年先生精熟地运用逻辑解析法辨析中国古典哲学范畴之辞命意谓,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呈现诸意谓之发展源流,以比较哲学的方式阐明中国古典哲学之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他揭示了中西哲学皆为人类哲学“类称”中之“特例”,虽在“根本态度上未必同”,但在“问题及对象上及其在诸学术中的位置上”则颇相当。因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经内蕴着中、西、马对话互动、综合创新的鲜明特质。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运辉博士

作者简介:

张岱年(-年),男,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

朱义禄(-),男,浙江宁波人,教授。

关键词:张岱年;中国哲学;本体观念;本;本根;元;质用;体用;本体;实体

83.5.12张岱年先生讲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剖析

天人合一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春秋时代的天人观念

天人这两个名[词]对举在春秋时代即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产的名言中,把天人对举,“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把天道与人道分开。

春秋时认为,天体运行、日月星辰的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叫天道。天文学与迷信(占星术)是合在一起的,子产把天道与人道分开,不同于传统观念。

孔子的天很复杂,有二层的意义:

一是最高的主宰,一是广大的自然。

二、孟子的天、心、性一贯的观点

孟子讲性善论,善从天来。孟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祖。尽量了解自己的心,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本性是什么,就可知天。孟子的话简单,无详细介[解]释。心是思维的作用。

一方面是“耳目之官”,一方面是“心之官”则思,把心与思维联系起来,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对以后产生很大影响。心思维什么?思维是为了懂得礼义、伦理道德。他肯定人的“耳目之官”“心之官”有一致的地方,即都肯定人的道德伦理,这就是人的本性。他讲的性,即人的特点,即人与别的动物不同之处,即礼义。

他肯定人有道德本性,肯定人的社会性。礼义用思想思之可以得到,反之则不然,而这种思维是天所给予的。

孟子的天有二重意义:

一是最高主宰,一是最高原则,义理之天。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不易理解,原意指诚实无欺,说话与实际情况、内在思想一致。孟子的“诚”,是指天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四季更替,这就是天之“诚”。“诚”表示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用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来表示客观规律性。《中庸》有类似孟子的话。圣人的行为完全合理,从容不迫,就是“诚”。究竟孟子抄《中庸》还是《中庸》抄孟子?这很难下结论,但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则是肯定的。

很多人认为孟子是主观唯心主义,我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因其最高哲学范畴是“天”而不是“心”。

三、庄子、荀子关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庄子的天意义比较明显,指大自然,无主宰意义。他认为,懂得天之所为、人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最高的认识了。他区分天人,不要用心来背弃“道”,不要用“人”帮助“天”,一切顺应自然才好(见《大宗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对庄子争论较大,我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

“无以人灭天”,反对穿牛鼻子。庄子的思想理想还是人与天合一,最高修养境界是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才是圣人的境界,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境界。

荀子批评庄子,认为他光讲自然,不讲人的作用。庄子一方面区分天人,另一方面又统一天人。荀与庄相反,讲天与人分开,则受庄子影响,天道与人事无关系。了解天与人的区分,为“至人”,这反对孟子。“制天命而用之”,表明他与孟、庄的不同。

讲荀子天人相分,这一流行观点不确。荀子讲天人之分。“相分”是说天与人完全割裂开来,但荀子认为天与人还是有联系,人身中也有天,如“天官”“天君”,“天地生君子,君子立[理]天地”,这表明天与人还有一定的联系。

四、《易传》的天人关系论

《易传》是孔门再传,或三传弟子的著作,时代在战国。《易传》把天与人看作既有统一,又有区别的统一体。

《易传》认为六爻中包括天、地、人三道。它讲天与人的区别。“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的互相推移、互相转移是最根本的规律,涉及到对立统[一]。

“显诸仁”,自然生成万物,会产生有仁义的人。

“芷[藏]诸用”,里面包含一个微妙的作用。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生出天地万物既有好的,又有坏的。不象[像]圣人只要好的,不要坏的,天道与人道不一样,人道在圣人那里只要好的。

阴阳、柔刚、仁义——天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圣人起什么作用?调整自然的作用,使有好有坏的万物都变成好的。圣人对自然的作用是对天地加以一定限制,使万物全面地成就起来,这就是最高的原则。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道[宜]”。道——作“过程”,对自然变化的过程加以裁剪、辅助,人的作用就是调整自然变化,使它往好改变,这样的人才是圣人。

大人讲“先天”“后天”。“先天”是指开导自然,这是在天没有发生变化时,要开导自然;天地有了变化以后,就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讲天人的互相配合。“裁成”“辅相”“先天”“后天”,讲人对自然的变化加以调整,使天人互相协和,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庄子讲顺应自然,荀子讲改造自然,《易传》站在中间,既顺应又改造,不偏于一端,比较全面。

(未完,待续)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69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