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拿奖拿到手软的奉俊昊经典之作,韩国影史最

发布时间:2020/9/8 15:32:20   点击数:
刘云涛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导演:奉俊昊

编剧:奉俊昊/金光林/沈成宝

主演:宋康昊/金相庆/金雷夏/宋在浩

类型:剧情/动作/悬疑/惊悚/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上映时间:-05-02(韩国)

片长:分钟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钰迪丨主播钰迪

大暑

《杀人回忆》

在生活中,你会不会也有某些时刻特别想知道一个确定的答案。

他到底爱不爱我?她会不会有一点点想我?她到底是不是背后在害我?他到底是不是值得我信任的人?

如果是这样,那么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我是个深度悬疑侦探迷,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只要能层层抽丝剥茧的精妙推理,都深得我心。东野圭吾、阿加莎、雷蒙德·钱德勒、大山诚一郎,我喜欢他们不同的悬疑推理风格。

但《杀人回忆》看得让我像喉咙里始终卡着一根鱼刺,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但就是多年后总会时不时想起影片中那些底层小人物,绝望又恐惧的眼神,好像要和你说些什么,又永远也没机会了。

每次自以为越来越靠近真相,其实都是错的方向。但真相一直没走远,就在身边看着你,围着它转圈抓狂,拼凑起的线索,让你觉得好像是谁,又永远不知道是谁。

有人说《杀人回忆》是一部被严重过誉的电影,也有人说它无比真实地反映了80年代韩国的模样。

如果说《寄生虫》是一部拍的好看的韩国电影,它终归是部电影;而《杀人回忆》却气喘吁吁的窥探到了真实生活有血有肉的一角,它是高于电影的。

《杀人回忆》根据当年韩国震惊全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创作,我觉得严格讲这不是一部悬疑推理剧,它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的批判和反思。

/Part01

「真相,就像船边的浮冰,靠你的暴力和直觉终于把它们越推越远」

影片的开头就有一种深深的时光逆流之感,带你走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韩军政时期。

一段忧伤的钢琴,一片金黄的稻田,闲适的田间风光,朴实的小镇村民,频繁又不太正规的游行示威和防空演习。

然而一个藏着女尸的水沟出现,打破了画风。

一个靠暴力蛮干的乡村老探员和自视甚高、武断笨拙的新探员出场,看着他们又恨又气的断案方式,真让人哭笑不得。影片就这样带着惊悚迷离和黑色幽默,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故事的主线走进我们的内心。

每次雨夜,电台中的靡靡情歌响起,就会在村子不知道的一个角落有一具女尸被发现。

影片没有上帝的视角,只是在记录一群普通人的眼睛。

毫无线索又压力巨大的探员的目光是四散而焦灼的,而阴险狠毒又鬼魅难寻的凶手的眼睛,是藏在雨夜深处和安魂曲背后的一根根毒针。

如果你足够特殊高明,我或许会找到你,可是你太普通了,你可能就是一个和我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然而你的心却潜藏在最隐秘的角落,我看不穿,看不透。普通最致命,像人性腐烂的传染病。

后来大学毕业的苏探员加入案件调查,他满怀自信与理想,有点看不起之前村里的两个胖瘦探员。

雨夜的红衣女子,学校厕所的神秘传说,乡村老房子的孤僻女人,还有每次杀人前循环播放的电台情歌,以为沿着这些看似通往真相的主线,却一次次走向迷宫的死角。

而当最后他们以为靠着“柔滑细腻的手”这个关键线索已经找到真凶,进行严刑逼供的时候,雨声歌声再度响起,每个人表情凝重又紧张到扭曲,第二天清晨,林边小路一具年轻女孩的尸体被发现,这次彻底崩断了苏探员心里最后的承受防线。

最理智的探员变得失去控制,开枪想直接打死那个疑犯,然而莽撞暴力的老探员却变得克制冷静,若有所思地阻拦了这一切。

对于总是希望得到真相的我们,奉俊昊恰恰就不想去讨好你。

一个看不到尽头的火车隧道,一个崩溃乱开枪的探员痛苦的脸庞,和没被打死爬起来跌跌撞撞走向隧道深处的疑犯背影,给十七年前的连环杀人案画上了半个句号。

/Part02

「我知道你在满世界找我,其实我就在你每个转身的背后盯着你」

影片的最后是17年以后,韩国转型为民主社会,电影色调也由阴暗转为暖黄。

当年鲁莽暴力的胖警官转型为商人,他路过当年那片金黄色稻田,希望从第一次发现女尸的水沟中再看出点什么。

这个时候的镜头运用的非常巧妙,先是这个警官紧张又有些惊恐地望向沟渠的另一端,镜头缓慢地推进,大气都不敢喘,紧接着变换快节奏,水沟还是当年那个水沟,但是对面是暖色的稻田和金黄的阳光。马上镜头切换到仰拍视角,两个人物的对话。

警官碰到一个见证这个杀人犯的天真的女孩,从女孩嘴里得知,杀人犯也在同样的角度看过这个沟渠的另一端。

但女孩说她只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人。

警官的眼睛最后缓慢转向屏幕前的我们,那一眼看得我毛骨悚然。

映衬着大片的晴空暖阳和那条阴暗水沟,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

韩国人或许更能从电影中感受到民族群体回忆在那个年代的叹息和触动,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性本恶的不寒而栗。可见光下的仇恨或许不是最可怕的,最让人内心深处无限恐惧的,是那些藏在普通人心底最深处、不能见光的恶意。

人心,是比那个火车隧道更深不见底的,就算有稻田鲜花,大团暖阳,但也总会有那么一两条阴暗腐臭的沟渠,藏着人性恶的残渣。

/Part03

「我为自己那么努力也到达不了的地方致敬,也许那并不属于我」

在每个国家曾经的黑暗时光,社会的种种动荡不安都会激发产生很多病态的人群,他们心底都藏着一只不知道何时会蹦出来的恶魔,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的恶,会逐渐集结成社会恐怖与不安的大网,让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无处可逃,又无计可施,继而被病毒传染,然后再去繁衍变异。

之前有位名人说,“我对我们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我对我们那些决定不做的事情也同样感到自豪。”其实这是影片结尾浮现在我面前的第一句话。

经济学研究的都是边际收益,不看总量也不看平均,就看在边际上成本和收益的关系。这的确是很聪明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我们的世界也是一样的道理。

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边界,那就一定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我努力可以到达的地方终到此处,还有一个是我那么努力依然不能再前行的地方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八十年代的几个小警探,他们暴力也努力,笨拙也执着,看着一个个在自己面前被残忍杀害的女孩,他们在落后贫瘠的执法条件和极其有限的证据线索前真的尽力了,真相延伸到这里是不是也就足够了呢?

而那个残忍的凶手,你的边界又在哪里呢?可能在平日的生活中,你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卖力干活的工人。但就是某个雨夜,你的恶意就会倾泻而出,变身一个面目可憎,心狠手辣的凶手。真相止于未知,普通人内心的善恶边界也永远无法画出一条明晰的界限。

/Part04

「善恶何以明辨,人们在匆忙中去爱,却在闲暇时去憎恨」

人性的善恶,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孟子主张“性之善”,而恶起源于外部力量对天性的扭曲,这个也和西方卢梭的思路大致相仿,所谓“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而荀子主张“性恶”,他更注重外部的教化和法度的约束。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端也有恶源,在董仲舒、王阳明等人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言论。

电影开放的结尾,也是留给我们所有人一个更开放的命题:真相到底是什么重要,还是恶从何而来更重要?就算你知道了真相,可恶的源头还在不停地冒出脏水,还是会让下一个雨夜,下一首情歌成为杀人的背景旋律。

时代的屋顶漏水了,只给一个屋顶贴一块创可贴,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善恶或许不能从源头肃清,但是能减少恶的倾向也是好的。

所以还得把恶的源头理清,人内心的恶到底是从何而来呢?告子和孟子分别用水来阐释不同的善恶结论。告子说水可东流可西流,来说明人性可善可恶,孟子则反驳说水无论怎么流,永远都往低处流,以此说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其实这些说法都没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西方对善恶的定义更倾向于结果论。亚里士多德曾说“善好乃万物之所向”。无论人性中到底包含多少的善恶,万物之所成就是善好:种子长成大树,庄稼成熟为粮食,儿童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成为独立完整的人,所有从稚嫩到所成,都是善好的。

可是自私和贪欲,总是让稚嫩无法所成。人们内心的憎恨、愤怒、嫉妒和恶毒聚集在一起,等到发泄的机会,就可以让自己获得变态的快感。叔本华和荷马都曾经谈到过人的作恶是可以有纯粹的快感可言的。

更露骨一点说,人或许是这个世界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而不带其他目的的生物。因为所有动物界的杀戮都至少是因为饥饿或者生存,老虎杀死的动物是因为要果腹而非为了让它痛苦,但人使别人痛苦,有时候就是纯粹的让别人痛苦。从这一点来看,人性中的残忍比纯粹的兽性还要坏。

《杀人回忆》中,回忆的是看似是一个个普通人、疑犯可能作恶却与恶擦身而过的故事,可是深层次却把触角伸向了另一部分普通人的内心,他们才是真相,他们才是恶源。他们永远只能带着面具生活,他们的人生就是用来报复、泄愤、毁灭的。

贫穷有时候会限制你的想象力,但贫穷有时候也会无限放大你的想象力。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在生活,极度奢华富有或极其卑贱残忍,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心底的善永远比恶多一点点,是显性就好。

真相,有时候就在一念间,它就是人心的一种临界状态。有的人可能刚放下佛珠,就去磨刀了。所以很多事,看得不那么清楚,也许更好些。

生活中有哪些时刻曾让你感到人性之恶?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简介

钰迪:国家级资深电视主持人,一级播音员,高级工程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研究生。曾在三联生活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6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