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杨昭董仲舒的ldquo王道rd
原文载于《衡水学院学报》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杨昭(-),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在读博士。
摘要:董学界关于董仲舒历史思想或“改制”的文章很多,但董仲舒对于上古的书写并不是历史思维作用的结果,而是在构建现实层面中的“王道”传承及施用过程。董仲舒吸收先秦诸说,认为王道传承顺序是尧舜→禹→商汤→周→《春秋》,同时他也接受人类社会呈现一治一乱的变化。但他认为这种变化是渐变的,因此各个王道得以衔接,虽为乱世,也不至出现没有王道的真空时期。一治一乱的循环过程被董仲舒改造成先后圣道衔接的循环过程,整个世界被他改造为原则性王道指导之下,具体王道的交替实践过程。即根本的道原则指导的前提下,具体的道呈现出三统之下新旧王之间改制的三王五帝九皇循环;礼乐的商夏质文,或其简略方式质文循环;以及为政纲领的夏忠、殷敬、周文的三循环。
关键词:董仲舒;王道;改制;历史观;公羊学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董仲舒的道统学说,关涉其儒家历史哲学理念,历来纷议不绝。我在《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上海书店年版)一书中辟有专门的章节聚焦《三代改制质文》,集中讨论各种法统之建构和演绎问题。杨昭博士生以为董仲舒把整个世界改造为原则性王道指导下的具体王道的实践过程,呈现出“三统”之下新旧王之间改制的三王、五帝、九皇循环,具有礼乐的商夏质文循环,为政纲领式的夏忠、殷敬、周文循环。但他的这一设计没法解决秦的问题。作者如能开阔视野,阅读更多的研究文献,充分解析经典文本,细化道统研究,作出严格论证和认真诠释,则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质感。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
董子学院、董仲舒国际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余治平博士
天人关系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理论框架,这是学界的共识。而沟通天人的,或者说天人关系所要论述的核心是“王道”思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在人世不变地永恒施用。为了论证这一理论,董仲舒将人类的全部历史改造成对“王道”的不间断传承过程。在传承当中,“道”是不变的。但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问题,如果仍然紧盯不变而言,等于否定了运动,是没有理论说服力的。因此董仲舒将历代传承的“王道”处理为指导性的,引进“改制”这一范畴,处理“王道”传承过程中,如何落脚于现实的问题。学界谈论董仲舒“改制”思想或历史观的著作很多,如汪高鑫《“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异思想》、余治平的《孔子改制与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论》等,但将“改制”或历史观视作“王道”传承的环节展开论述的文章并不多见。董仲舒对古代的书写并不是对于历史的真实描述,而是如前所述的对“王道”传承谱系的构建过程,旨在现实层面构建他倡导的“奉天法古以续王道”的天人大一统。
同时学界谈论董仲舒历史观或“改制”思想的文章较少涉及董仲舒的这些观点渊源何自,涉及的也多集中于五德终始说对董仲舒的影响,较少涉及儒家本身,如孔孟荀或《公羊传》对董仲舒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些学界较少论述的地方展开探究。这一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探讨:一是王道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传承,二是具体人类活动中王道要如何施用,即“改制”。
一、王道的传承
孔子认为道即是尧舜之道。最早施行道的是尧,后世的道都是对尧之道的传承。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尧曰》)
这里描述的是圣王对道的传承。圣王行道以养百姓而上应天,不行道则百姓疲敝而天降灾异。因此天下安危、道的传承根本在圣王。孔子这里描绘了尧→舜→禹→商汤→周的传道路线,这一看法为后世历代所继承沿用。但不同的是孔子认为这是到他为止,道的所有传承过程。自己所处的时代,周代虽然衰微,但并未完全消亡。孔子之时,社会秩序崩溃得还不完全,孔子一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