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电影原型寻子13年,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残酷

发布时间:2020/11/15 13:53:09   点击数:

眼看着年关将至,不少人已经坐上回家的火车,将与家人团聚,过个团圆年。但有一些家庭,在这样的日子里,很难有欢声笑语。

寻子13年

电影《亲爱的》里,有一个角色“韩德忠”,他是寻找被拐卖儿童的领头人,并帮助田文军找到了田鹏。可他自己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为被拐的儿子申办死亡证明,这样才能为二胎办出生证明。

而这一角色的原型孙海洋,在寻找被拐的儿子孙卓的路上,已经13年了。

每到孙卓生日这一天,或者是春节、儿童节、中秋节,孙海洋家里的气氛都不太好。大家虽然嘴上都不说,但每个人心里都惦记着这个孩子。

到现在,孙海洋依旧没有放弃寻找孩子。他说,每到新的一年,他都许下愿望,能够在这一年找到孩子。

残酷现实

现实往往比电影还要残酷许多,主人公不过是无数被拐孩子的父母缩影。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甚至更加凄惨。

刘德华也曾经主演过一部打拐题材的片子——《失孤》。影片里华仔扮演的父亲,放弃了一切,骑着挂有寻子启示的摩托车,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可直到电影结尾,他也依旧没找到孩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被拐儿童的家庭,都是靠这种方法,丢下一切,四处奔走。这样的方法效率很低,但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他们在不停地寻找、等待、内疚中,度过漫长的时光。很多时候,都报着期待追寻每一条小小的线索,最后得到的却可能是失望。

最让被拐儿童的父母感到焦虑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形象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照片上。很可能有的父母见到了自己的孩子,都不能认出来。又或者是见到相似的孩子,满怀期待,最后却又落空。

年,四川省警方得到10名被拐儿童被卖到广东的线索。于是,他们为10名被拐儿童画像,把他们从3岁画到7岁。然后带着这些照片到广东,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用肉眼看了十几万条数据,把相似的照片一一记录下来。

筛出来多张疑似被拐孩子的照片后,他们还要返回四川,请被拐孩子家长一一进行辨认。“可惜,很多父母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了。”

新技术助打拐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可以帮助这些家庭,增加寻找到亲人的几率。

比如针对孩子相貌变化的问题,可以通过AI技术,画出孩子长大后的模样。再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在大数据中进行对比。

人脸识别+人脸模拟算法,能够瞬间从走失者的资料中找出匹配度最高的那份,极大地缩小了寻亲范围。

除了人工智能以外,基因检测技术同样是寻找被拐儿童的重要利器。

可千万不要以为,基因检测只有亲子鉴定这一环节能帮上忙。基因是包含着一个人所有遗传信息的片段,与生具有,并终身不变。

因此,只需要一张“基因身份证”,无论孩子变成什么模样,都能通过DNA信息,将孩子“认”出来,实现高效精准的个体身份识别。

拥有“基因身份证”的孩子,个人基因档案会对接公安局数据库。一旦有人从人贩子手中收买小朋友,这类小朋友在入户、就医时,就会引起数据库报警。

这样不仅提高了找到走失儿童的效率,也可以防止孩子被领错,避免给孩子和双方家庭造成第二次伤害。

离春节越来越近,每个人都盼望着与家人团圆。希望科技的进步,能帮助更多人更快地与失散的家人团聚。

最后,核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春节也往往是儿童被拐的高发期。在与家人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更应该提高警惕,提防人贩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241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