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1130亏本的生意有人做

发布时间:2021/2/28 21:28:09   点击数:
合理生活应防的几种病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xiyizixun/m/41017.html

87篇。

继续说《荀子》。

前天说了《劝学》,建议这篇应该全文背诵。如果无法背诵,则至少读遍。我自己就从昨天早上开始读。学古典思想,即使只求其中思想,对原文也应该略加熟悉。前几天看《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刚好手边便有书,于是每日清晨都读几遍,感觉理解深入不少。

另外,因为昨天比较急,所以后来自己再读,发现有很多文句不通之处,非常抱歉。

想起华杉老师说的,不返工就是最大的效率。应以此为戒。还请大家监督指正,感谢。

《荀子》的第二篇《修身》,我觉得又是一篇需要大量读诵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荀子不厌其烦的讲了“礼”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并且实际上扩大了“礼”的意义,把一些具体的方法,知识,都涵盖在了“礼”之中。当然,也许荀子认为,这些都是“礼”的具体表现或背后原因。所以,也属于“礼”。比如,荀子认为,遵从“礼”的生活方式,可以健康长寿。那这个“礼”中间就一定包含了锻炼、饮食,昼夜节律等知识。

除了这个之外,荀子还在这篇文章里对很多名词做了精妙的定义。比如老师,朋友,教化、随顺,谄媚、奉承(原文用的字是:师、友、教、顺、谄、谀)。

当然,其中攻击了墨子,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并没有太多可说的地方,只把部分原文和译文摘抄下来。用的是中华书局,年3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的《荀子》。

如下: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而极度憎恨贼人。爱好善良的行为不满足,受到规劝而能引以为戒,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用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教化,用好的言行应和别人叫做随顺;用不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附和别人叫做奉承。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为外物所役使。”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所以好的农民不会因为水旱灾害就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折本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就懈怠道义。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外貌恭敬而内心诚实,遵循礼义而性情仁爱,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穷困潦倒在四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尊敬他。劳苦的事争着干,享乐的事让给别人,忠厚诚实,谨守礼法而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在四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信任他。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行走时小心翼翼,并不是害怕陷在烂泥里;行走时低着头,并不是害怕碰到东西;两人对视先低下头,并不是惧怕对方。那么士子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不是害怕得罪世俗中的人。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骏马一天能跑千里路,劣马跑十天也能到达。你想要穷尽无尽的路程,追逐没有终点的目标吗?那么就是筋骨折断,一辈子也不能到达。如果有一个终点,那么路程虽然遥远,或快或慢、或先或后,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不知道走路的人是要穷尽无穷的路程,追逐无极的目标呢?还是要有个终点呢?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山丘终能堆成;堵塞水源,挖开渠道,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终点。人与人之间才性的差别,哪有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那样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却不能,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做吧。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道路虽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超出平常人也不会很远。爱好礼法且能实行的,是士;意志坚强且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思虑敏锐而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不知所措;有了礼法而不了解它的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入了解它的准则,然后就会悠闲自若。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礼,是用来正身的;老师,是用来正礼的。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人的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如何知道礼是这样的呢?礼是这样就这样做,就是性情安于礼;老师怎样说就怎样说,就是智慧有如老师。性情安于礼,智慧有如老师,那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就是没有法度;违背老师,就是没有老师。不遵从老师和礼法而喜欢自以为是,就好比让瞎子来辨别颜色,让聋子来分辨声音,除了昏乱妄为之外什么也做不了了。所以,学习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是要身为表率而又贵于安心于这样做。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

忠厚诚实而又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再加上好学、谦逊、敏捷,那就只有和他相等的而没有超过他的,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

爱护老人那么青壮年也会归顺,不使穷困的人走投无路那么显达的人也会聚集过来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君子对于追求利益是淡泊的,对于远离祸害是有预见的,他谨慎地避开灾祸,勇敢地奉行道义。君子贫穷但志向远大,富贵但体貌恭敬,安逸但精神不懈怠,劳倦但容貌端正,愤怒也不过分地惩罚别人,高兴也不过分地奖赏别人。君子贫穷但志向远大,是要推崇仁爱;富贵但体貌恭敬,是要减弱威势;安逸但精神不懈怠,是要选择合理的生活;劳倦但容貌端正,是要注重礼节;愤怒但不过分惩罚,高兴但不过分奖赏,是法度胜过私情。《尚书》中说:“不要有所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所憎恶,遵循先王的正路。”这是说君子能用公正的道义战胜个人的私欲。

摘录结束,应该说,荀子是一个优秀的儒者。对“礼”的阐发,对修身的方式也解释的很详细。

摘录其中有意思的两点说一下:

其中有一条是优秀的商人不因为某项生意亏本就不做。这实际上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亏本”是指亏本的风险,也即优秀的商人不因为某件事看起来风险很大就不考虑直接放弃。另一种,则是这种生意明确是亏本的,但为什么还要做呢?

《华与华方法》一书中提到,商人有时候会做完全没有直接收益的事情,这是因为这个行为可以降低人们的辨别成本,从而降低商人全部事业的总成本。比如说,一个药商,某一种很成熟的常用药,利润率很低,甚至是还亏本,那值不值得做呢?大概率值得做,因为这样会降低人们的辨别成本,当人们提到你这个厂家,会觉得什么药都可以从你这里买(当然前提是药物声誉很好)。而如果他到你这里来买,但你没有,很明显他下次很可能会找另一个药物更全的药厂。

我自己的经验,我去买药,不会去找离我家最近的药店,而是会去我去买药,大概率所有药物都能买到的药店。那从这个角度看,单一药物亏本也是非常有限的,但因此带去客户,却可以降低很大的总成本,提高总收益。所以,即使从利益角度看,也是值得做的。

第二,对老年人好,那么青壮年也会归顺;不使穷困的人走投无路,贤达的人也会聚集过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对老年人好,青壮年就知道他们也有老的时候,于是更愿意跟着你做。

我们说,所谓的公立单位,事业单位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稳定。也即,它承诺了你晚年后会有还可以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对老年人做的一个稳定保证。而私企在这一点上说实话,确实做得很不够。这正是他吸引力大的原因。

我身边上点年纪的亲戚,医院,所说的最主要的原因都是这个。而不使穷困的人走投无路,实际上可以提高社会的稳定程度,而良好的治安也会促进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

欢迎加我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29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