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用九rdquo文化思想铸造谦虚极致的
“用九”文化思想铸造谦虚极致的人格
谦虚,一直是中华文化里的思想精神美德。《易经·乾》“用九”都是主张在深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阴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超越规律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谦卑的无影无踪、无形无力,不受任何束缚,如孔子所说“君子不器”。季羡林“用九”体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谦虚极致品格赢得了敬仰和爱戴。
一、《易经·乾》“用九”释意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特有之爻辞,谓六爻皆九。
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和最好状态,是为人、做学问、修行、做官步步高升的终极秘密所在。
“用九”,用,就是用途,
“九”代表“阳。”
“用九”、“九”的用法,
“群龙”就是指这六爻,六条龙无首,没有头的,这是大吉大利。
“阳”的用法,怎么用此“阳”,怎么样去做才能不骄不亢,完全的与天一样,去上九之悔,似天之健行,永远前进呢?象天那样去做,天虽为宇宙之主却从来都不会去显示自己的存在,尽管人们近乎忘却还有一个天,他也毫不在意,就像道德经说的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玄德”,就是天德,主宰而不现,即“群龙无首”,《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王弼注:“九,天之德也。”九这个字,是上天的恩泽,天德象征吉祥,天德为人主动,有正义感。孔颖达疏:“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则为天德也。”高亨注:“依古筮法,筮遇《乾》卦,六爻皆七,则以卦辞断事,六爻皆九,则以用九爻辞断事。用九犹通九,谓六爻皆九也。见亦读为现。爻辞言:群龙出现於天空,其头被云遮住。此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自为吉。”因以“用九”指奋发有为,作为一种阳刚之气的奋进力量。金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乾龙用九方奋飞,潜蛟岂得留污池。”清尹会一《上孙静轩先生书》之二:“有亢无悔,此乃用九之君子。”处于高位没有悔恨的或后悔,这是谦卑到了极致的君子才会达到的境界。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无首,还能“吉”利起来了。因为在古时蒙昧中“九”代表可以变为阴的老阳,这样首领出现并“安”之,就是孔子说的“安无群”,以改变局势,变得团结安定。如果安定团结的话,就不会内乱和内斗,形成一种和气与合力。老子说:“人,很渴望得到安定。”寻求安宁是人的本能,偏偏人又得不到安定。荀子说:“人,最贵的就是生,人最乐的就是安,只有安才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感,因此而得势当然就“吉”了。
二、“用九”中华传统文化的谦虚极致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六条龙都没有头为什么大吉大利呢?“用九”,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立场来讲,“用九翩翩”是谦虚到极点,自己决不做首领,也不占任何位置。常说中国文化里的隐士之道,是帝王学的领导,隐士决不占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权益。
乾卦所谓“自强不息”,其核心理念就是“变”,即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变易”思想在中国盛行数千年,已烙印中国人心中。“用九”这个群龙无首,可以说是真正的大民主精神,正如政治协商的制度,公平与平等。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当然大吉大利。
“用九”之道,学天之道。“九”者,“阳”也,刚也,无首则不自以为首,无我,无欲,无私,无欲乃刚。怎么去做?至九五,功遂而身退。《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
之道。”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
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下万物生于阴阳,含阴含阳,君道也一样,有阴的一面也有阳的一面,阴为其内,阳为其表。内为其性,其本,为其内在的行为原则,“元、亨、利、贞”就是为君之阴,是君王做事、谋为的出发点,此为为君之德;浅潜飞跃,随时势而变,直至飞龙在天,群龙无首,这是君道之阳,行君道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不可拘泥迂腐而应唯变是从,就如孔子告诫弟子要“君子不器”,“器”器物,定型的,不变的,不器,根据条件的变化而随之改变,不可以顽固不化。不器而变,螺旋上升,最终飞龙在天,大功告成,之后要做到“群龙无首”,守其成而经久不衰。履行君道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管理者的能力、品德、智慧和处事手段及艺术性。
中华龙文化之内涵,龙的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里。乾卦六阳,以龙而喻。龙行即天行,龙文化就是天道文化,龙图腾暨天道、君道精神的图腾。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人顺天行,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中国古代帝王都要称自己为“天子”,把自己比喻为龙,穿龙袍,卧龙榻,乘龙撵而出行,中国人也常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是中国特有的龙文化,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履行天道,天人合一。
《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幽”就是“潜”,“明”即为“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由“细”而“巨”,终日乾乾;由“短”而“长”,或跃在渊,这不都是天道运行的轨迹吗?直至“春分而登天”,飞龙在天,而后“秋分而潜渊”,用其九而“群龙无首”,整个就是天行变换成完美的诠释。
一个人帮助团体得益很多,他自己什么都不要,飘然而去,这个人就是“用九”。“用九”当然“见群龙无首”,所以大吉大利。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一个人先把自己管好,然后使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感到很安,管理就上轨道了。
群龙无首,有“首”就是要突出自己,就有私心。员工见“群龙”—各级管理者,却看不到“首”—公司的总经理,这就是“群龙无首”,如此“乃见(现)天则”,完全与天合,存如天地之长久,稳步高升。做了公司总经理,唯我独尊,大权独揽,这就是“有首”,有“我”,有欲望,有喜好也有厌恶,如此,“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有了喜好,就一定会有溜须拍马的人来迎合,而那些坚持操守的就会横加指责,这样组织内部就会人为的产生帮派,产生非正式性组织,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带来组织内部结构性成本的大幅增加,体内生疾,影响组织的发展。“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有为,就是有“我”,就是“有首”,就是有“私”,就会“亢”,“亢”而最终有悔。
不亢不悔,步步高升,“群龙无首”是不言之秘。做到了分公司的总经理,用九,让别人看不见,看不见怎么管理呢?选良臣来辅助。作为“君”九五,最重要的事情是研究时势,合天之“健行”特性,把握住大的发展方向,于日常管理,要在其位而分其权“见群龙无首”,无首就不会有尾,不断滚动顺着层级向上发展,最终来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群龙无首”是管理者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无私,无首,无欲则刚,不去和别人争,看似落后于人,反而会后发先至,无争,而成为大争;不自私,不自大,反而成其大,无私其实是最大的自私。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行能如“太上”者,前途将不可限量。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闭”,“善结”,“群龙无首”,上下一心,浑然一体,想打打不着,离间又找不到缝隙,铜墙铁壁,无懈可击,定当滚滚前行,直上青天。“群龙无首”乃久存之道,“无”就是最后的“有”,有国、有民、大有天下。
一个团体、企业的价值观,就是常叫的“企业文化”一般都来自于主要领导者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如果“群龙无首”了,群众连主要领导都很难看到,更别说去了解其思想和理念,那组织文化该如何建设呢?
群龙无首,不易受伤,因为别人很少能看到,九三变卦出来的那个互“离”之像,暗中盯着的眼睛什么都发现不了,找不着毛病当然就无从下手去中伤陷害了。中国古籍术数之王“奇门遁甲”的核心思想,就是此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在奇门遁甲,最初用之于战争,甲就是首领、老大、九五首,十天干之首。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乙、丙、丁,为三奇,是甲,首领的护卫,而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六仪”,六个仪仗队。这个甲,老大,永远躲在“六仪”之下,敌人来了,看不到,摸不着,当然就打不着。主帅乃一军之灵魂,主帅安全是三军取得胜利的保障,故有擒贼先擒王之说,这里“甲”遁了,藏起来了,群龙无首了,敌人看不见摸不着伤害不到,当然就吉祥了。
到了21世纪,人类已经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长此以往,世界不可避免的将出现危机。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一定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只有中国,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带来希望,才能拯救世界的危机。
三、“用九”极致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不论他有多大成就,地位多高,都不能眼中无人,而应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对待别人,别人才能平等对待自己。只有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的人格,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而恃有钱,盛气凌人,是歧视他人的表现,应受到谴责。
季羡林为农村学生看守布袋的行为很感动人。季羡林(年8月6日-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季老“用九”谦虚到极致了就会无色无味、无形无体,显示出一股巨大的精神人格亲和力量。
年9月,农村学生方敏扛着一只大布袋来北大报到。布袋里装着全部的行李,他扛着有些吃力。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位穿着朴素的老者朝这边走来。方敏连忙上前,请求老者帮忙照看行李。老者爽快地答应了,方敏扔下行李,就赶着去办入学手续了。等他把所有手续都办完,已经过了正午。这时,方敏才想起行李,赶紧跑去查看。没想到,老者还站在原地,头顶着烈日,手捧一本书,旁边正是他的大布袋。方敏道过谢后,扛起行李直奔宿舍。
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方敏突然发现昨天帮忙的老者竟然坐在主席台。他连忙向同学打听,原来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方敏大吃一惊,忍不住向同学讲起自己干的蠢事,同学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怪不得昨天季教授大汗淋漓地坐在太阳下,怎么劝也不肯走,他说自己在帮人看行李,如果换了地方换了人看,取行李的人就该着急了。原来季教授是在替你看行李啊,你真厉害!”
方敏愧疚不已,找到季羡林认错。季羡林笑着说:“你有什么错?我那么做是应该的。你从农村来这里读书,布袋里装着全部家当,你能把它托付给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又怎能不认真对待呢?”方敏感动不已。
季羡林先生虽然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但他没有把自己看做名人,完全以普通人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显示了平等待人的伟大人格。这位国学大师不仅严以治学,更严于修身,哪怕再小的嘱托也不会怠慢,都会认真对待,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