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解析
50
出生入死解析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②,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③。盖闻善摄生者④,陆行不遇兕虎⑤,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①出生入死:从生下来到死。与今天的成语“出生人死”义不同。
②动:经常。
③生生:求生的意思。
④摄:保养,养生。
⑤兕:犀牛。
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求生太过度了,酒肉餍饱,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合于天道)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合于天道天自佑之,所以无死地。
有人长寿,有人命短。那些天折早亡之人,大多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不珍惜生命,行动不慎,进入了“死地”,一类是因为过于珍惜生命,反而适得其反,妨碍了生命。只有践行清静无为、任性自然的养生之道才能生存长久。
这一章讲“摄生”保全生命的道理。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不敢直面这一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给我们带来阴郁。很多人谈“死”色变,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总有一天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这是谁也无法避开的。所以,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才能使生命尽可能长久呢?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嗜欲太重,就会快速地走向灭亡。一个人敛欲守静以心合道,他就能够长寿。
“出生人死。”“出”即出现于世上,也就是出生的意思。“入”即人于地下,也就是死亡的意思。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之徒”即长寿的人,“死之徒”即短命的人。这句话揭示的道理是,在所有人中,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人之所以短命,是因为贪欲太多,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这是天命,我们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能坦然地面对它。所以他从为,善于养生的人,必定少私寡欲,过着一种清静质朴、纯真自然的生活。任何人为的干预(如炼丹服药),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老子接着解释道:“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他认为,在所有人之中,原本可以长寿,但是由于自己的缘故而早亡的占了十分之三。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缘故”,指的就是自己因怀有贪欲之心、分别之心和执着之心,而使自己陷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的状态。人都有思想意识,正是有了思想意识,才使得人摆脱了蒙昧,逐渐变得聪慧起来,从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人类变聪明以后,便滋生出了私欲之心和分别之心,这些都是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比如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与期盼中的情形是相反的:人家有别墅,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姣好的容貌,自己却没有;人家有华丽舒适的衣服,自己却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平。这样一来,郁闷的情绪就挥之不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这对养生是极为不利的。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小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尤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行走在道路上’如果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我们该如何应付呢?在老子看来,犀牛和老虎都是凶猛异常的动物,它们不惧怕人类,更没有分别之心,不会因为我们的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于得道的人来说,即使他们面对的是老虎和犀牛的利爪和尖角,他们也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心里没伤害的的概念,就算犀牛和老虎再凶猛,也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即便换成别的野兽或是别的场合,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合乎大道德行的人,即使身在战场,也一定会冲锋陷阵,而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对死亡没有丝毫的畏惧,一切顺应自然,那么刀剑的锋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威力、反之,贪生怕死的人身在战场,他一定对死亡充满畏惧,而不敢与敌人近身搏斗,自然会遭到敌人锋利的刀剑的攻击。所以,一个人只要坦然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即使遇到危险也无所畏惧,即合于天之道,天自佑之,故无死地。
最佳案例:鹿邑的老君台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现日军打出13发炮弹统统未爆炸的神迹: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在本章的最后,老子通过一句“以其无死地”,概括说明了善于养生之人不会遭受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伤害的缘由,即善于养生之人顺应天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外患便不能靠近他的身体,所以也就不会因外患而死亡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分析一下老子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了。春秋末年,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一面对这种情况,老子提出了对生死的看法: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不应以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护自己;奢侈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所以不应以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老子希望人们能够达到少私寡欲、淳朴自然的境界,所以提出了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合乎道的德行的主张一老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德行,就会害人害己,这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人们对死亡存有畏惧,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听以应该好好珍惜生命。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珍惜生命并不是要用单纯的怕死来表现,而是应该让生命释放能量,实现价值,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珍重。
王弼
《道德经注》
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
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十有三,就是十分里能占有三分。选择生的道路,使生命繁荣到极限的,十分里占有三分;选择死的道路,生命毫无光彩就走向死亡,十分里也占了三分。而特别看重生的,反而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善于维持、发展生命的人,并不那样看重生命,所以不会进入濒于死亡的境地。器物的伤害,最严重的来自锋利的武器;动物的伤害,最严重的来自犀牛和老虎。能够让兵器的锋芒利刃无处施展,犀牛无处施用它的角,老虎无处发挥它的爪的,其实是不以欲望来拖累自己,就能够轻松地避开各种危险。
蜥蜴和蚯蚓连深渊都觉得浅,还要再在其中挖洞居住;鹰鹞连山都觉得低矮卑微,还要在上面筑巢,这些生物是箭射不到的、网也网不到的,可以说是远离死亡的境地了吧。但是以诱饵诱杀,这样进入濒临死亡的境地,不是因为过于重视自己生命了吗?事物如果不以追求外物远离自己的根本,不以满足欲望疏远自己的本真,那么在战场也不会受伤,在旅行中也不会受到野兽的攻击。这确实是可以效法婴儿而需要重视的方面。
经典解读
天生万物,有朝夕而亡的,有千年而不朽的。人生在世,有长命百岁的,有夭折早逝的。长生长寿是所有人的愿望,即使那些一生修道者也不能完全漠视死亡,否则又何必炼丹、又何必养气。故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生亦大矣!”
虽然人人都知长寿之好,可惜并非人人能够得到长寿。本章中老子就说“生之徒,十有三”,即真正能算得上长寿的也不过十之三四而已。那么,为何人人都向往长寿,大部分人却不能长寿呢?老子认为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动之于死地,即行动不慎自取灭亡;一是,生生之厚,即过于爱惜生命,反而适得其反。
行为不慎自取灭亡的人,并非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是因为外欲的吸引,而疏忽了生命的重要性。因为具有外欲,所以导致内心狂放,忘记慎重安全。所以,王弼在为这段话注释的时候写道:魭鳝认为深渊还不够深,于是在其中凿穴居住;鹰鹳认为高山还不够高,于是在上面增筑巢穴。这些地方,弓箭射不到,渔网够不着,可以说是处于不死之地了。可是因为欲望,它们“触矢而毙,贪饵吞钩”,终入于死地。争夺抢掠,斗狠涉险,驰骋收猎,游冶攀爬都是导致人们“动之于死地”的因素。故而修道、修禅之人无不要求,节欲、空心。
一个人,如果爱惜生命,一定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欲望所迷惑。古人云:君子甚患无故之利。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都是告诫人们要知道远离危害,谨守善地。但历史上无数人,为贪欲而入死地,为色欲而入死地,为虚名而入死地,为权力而入死地……
还有些人因为过于爱惜生命,却适得其反。比如,那些天天做保健,整天药不离口的人,反而常常得不到健康,而那些在田地间耕种,似乎从来不知道呵护身体的人,反而身体倍儿棒。成天吃大鱼大肉、成天喝营养饮料的人,往往身体不如吃粗茶淡饭、饮白开水的人。养生应该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过分的营养、呵护,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伤害人的本性,损害人的身体。
这一点在养护、教育幼儿上很有启发意义。有些家庭就是对孩子呵护过度,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教育出的孩子,不仅身体虚弱,干点什么都干不了,反而一离开了往日的呵护,就会闹毛病。曾经有报道,一个孩子经常闹毛病,怎么也找不出原因来,后来医生通过对其生活习惯进行了解才知道,家人从小就给孩子极精细的呵护,家里一尘不染,出去蒙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反而将孩子弄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和外界接触就适应不了。而那些在田间玩耍的孩子,满手是泥,满地打滚,长大了却大多十分健康。
所以说,人不能因为外欲而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安危,也不能太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