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思政教学孙杰丨大单元学习高中思政课铸
大单元学习:高中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摘要:大单元学习基于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等,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重新定义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课“强导向”“打底色”“转方式”,开辟了高中思政课铸魂育人硬核转型一条可能路径:借“议题链”解析大概念,强化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把稳立德树人之“舵用“活动系”破解大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筑牢铸魂育人之“基以“双论证”解构大任务,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补足价值引领之“钙”。
关键词:大单元学习;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立德树人
所谓大单元学习,即基于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等,以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为出发点,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学会”程度的进阶目标,将相关学科知识或内容结构化,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对接“真实世界”的真实情境的介入、指向“教一学一评一致”的评价任务的嵌入等,逆向设计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科教学与素养目标的双向融通。①作为历时性叙述、全领域覆盖澄清“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模块,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教学逻辑在于“明大德,筑牢理想信念”,而其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作为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故事三大最精彩主题”,就可以通过大单元学习,重新定义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正确“打开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对于阐释“两个逻辑相统一”的具体意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导向:借“议题链”解析大概念,把稳立德树人之“舵”
作为承载国家事权、彰显国家意志的高中思政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具有极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显著的价值导向,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思政课改革创新,最首要的是要强化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把稳立德树人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课,教材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大概念,通过或辅或从或暗的事实性、案例性铺陈,先后娓娓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侃侃叙说了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此种叙事逻辑的主旨在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思想政治”“用议题析意识形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摆脱空洞抽象的政治话语说教与价值观念“漫灌”,化解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疏离感。在这一课的大单元学习中,笔者尝试依托“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主题情境,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大概念,设置“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的“大议题”,并以此为基点分解出“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以及“如何规划美好未来”等“小议题”,从而构成展开活动的“议题链”,巧妙架设起课堂探究议题与教材基本观点的沟通“桥梁”。把“说理”和“陈情”结合起来,用议学任务的达成承载基本观点的解析,用议学活动取代程式化的逻辑推理,以议题式教学自洽的学科逻辑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既彰显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让学生在议学活动的经历、体验与践行中发现、懂得进而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近感和认同力。
思政课教学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由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①如果说设置“大议题”铺陈“议题链”,旨在破除思政课学习方式痼疾,引导学生真学、真懂学科大概念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将“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主题情境与学习任务背后“一带一路”的真实世界纳作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在“做事”中“真用”马克思主义,则意指在学理性知识的传授中发掘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内涵,将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的引导和塑造,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无形渗透于学科知识的议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的实例分析中,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大概念,在比较鉴别的探究活动中,引申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从而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真学、真懂走向真信、真用。
二、打底色:用“活动系”破解大问题,筑牢铸魂育人之“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脱胎于实践的理论。脱离世情、国情、民情、党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堆砲、概念的推理,而不提供“检验”的机会,到头来只能让所学所思变成与实践不相干的本本或教条而束之高阁,更枉言真懂、真信。由此,面对社会变革与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排解困惑、感悟真理,是作为旨在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思政课,通过大单元学习筑牢铸魂育人之“基”的应有方式。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课囿于学科逻辑,“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等抽象理论的“灰色性”显而易见。由此,旨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政课大单元学习,就应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的选择等为切入点,选取有助于其结合实践理解理论问题、利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的案例或素材,促使其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而基于议题式教学理念并用以引领教学活动则不失为一种可行范式。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研讨与理论学习的融合、社会实践与思维演绎的对接,实现了实践活动与思维认知的交汇、学习活动与过程评价的整合,②让学生在知识与活动的显性体验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政治判断力及社会参与能力,实现真实素养与能力的隐性养成。
议学活动一:议题辩论
(议题一: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海权,海上丝绸之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假设历史可以重写,就“若没有爆发鸦片战争,起锚于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否会没落”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观点和理由。
议学活动二:议题推演
(议题二: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世界各地,开拓进取、爱拼敢赢的福建人也沿着这条海上贸易通道漂洋过海,迁徙全球。他们散落在陌生的土地,生根发芽,繁衍生息,这其中就包括现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外祖父。如今,已有数千万华人后裔生活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假如历史重新演绎,杜特尔特的福建先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最后落脚的是泰国而不是菲律宾,那么杜特尔特能当上“泰国国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议学活动三:议题论证
(议题三: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文明因不同而多样,世界因多样而精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虽发展轨迹不同,但文明起源相似,发展目标相近。那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延续“海丝”精神、重塑“海丝”辉煌呢?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乘着这股“东风”,近期“海丝”沿线国家纷纷组团来福建学习“取经”。
回望来时路,重塑“新海丝”。如果你是政府发言人,将如何结合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成就,向参访团说明走“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介绍“中国方案”的成功经验,请拟定宣讲稿提纲。
议学活动四:议题演讲
(议题四:如何规划美好未来?)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承载了相距遥远的人们互通有无、友好交往的梦想。现在,这条海上贸易大通道又一次连接起中国梦和世界梦。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告诉未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彼此合作共赢、开放包容。
“新海丝”“新梦想’’“新长征”。展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路,你将为自己规划怎样的美好未来?请以“‘新海丝’和我的梦”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的发展息息相关。“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课,笔者尝试通过对“海丝”相关学习情境的整合,巧妙地将“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这一抽象议题予以具象化,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意识形态大概念,实现了目标引领;又通过“议题辩论”“议题推演”“议题论证”“议题演讲”等课程内容活动化过程,促成理解马克思主义抽象理论向破解海上丝绸之路“大问题”的转化,强化了问题导向。而这样的大单元学习在教学中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亲历亲为,开展实践探究与交流分享,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与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基于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势互补,无形中开创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实现了旗帜鲜明显性教育与春风化雨隐性教育的统一。
三、转方式:以“双论证”解构大任务,补足价值引领之“钙”
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大单元学习实现积极价值引领的必补之“钙”。但是,伴随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对学生“三观”的强烈冲击,各种错误观点、偏见误解正在成为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隐患,加之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渐增强,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破不立”:破,而后才立;立,首先要破。以立为本的思政课也必须要破立并举,即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要理直气壮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也要积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擎新时代思想旗帜的思政课大单元学习,必由之路即在于转换立德思路,转变树人方式—与其高喊口号,不如通过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来唱响主旋律;与其自我欣赏,不如通过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来传递正能量。②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引导学生理性直面不同观点,亲历价值冲突、比较鉴别的过程,并经自主辨识、甄别分析作出科学研判,更能实现有效价值引领,认同进而坚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如果说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以立为本地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秉持大德育观的思政课大单元学习的一种教育“守正”的话,那么直面错误观点与偏见误解,予以批驳澄清、辨析甄别、过滤净化,在培养建设性批判思维中做批判的建设者,则是其在新时代应有的一种育人“创新”。问题在于,如何在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中兼顾守正与创新?
《荀子?非相篇》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以其有辨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课的“大任务”在于“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着眼于此,笔者尝试在“中国故事”正面叙事即“守正”的基础上,引人基于“辨”的辨析式学习方式予以必要创新:围绕“若没有爆发鸦片战争,起锚于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否会没落”“若杜特尔特的福建先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最后落脚泰国,他能否当上泰国国王”等需要自主辨识、分析的议题,设置“重写历史”“历史推演”等开放的虚拟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阐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双面论证中“解析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以及“规划社会发展中的职业理想与家国梦想”,学会“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新海丝沿线不同国家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及其背后的大概念、大问题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辨别与分析,对各种错误观点、偏见误解进行充分的争议、批驳与辩论,在主动学习、澄清概念、深化认识中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广度的延伸,进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基于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最终在“双论证”解构大任务的同时,校正自己价值观念或行为取向的偏差,发挥思政课大单元学习积极价值引领的固本铸魂功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旨归立德树人的大单元学习,依循核心素养导向,聚焦学生行为表现,恰当处理好了导向性与开放性、目的性与活动性、批判性与意义性的关系,为新时代高中思政课铸魂育人路径的硬核转型开辟了一条可能的新路。
本文作者孙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江苏省震泽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年第1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驿站小编丨全爱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