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连二医廉政行风小案例middot小
《荀子·非相》有言:“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大意是,君子律己要像木工用墨线取直,一丝不苟;待人要像艄公用舟船接客,对他人宽容。
“度己以绳”是塑造自我的方法要义,“接人用抴”是对待他人的境界格局,二者既各有内涵,又联系贯通。荀子据此强调,君子要尊重包容、平等待人,自身贤良而能宽容能力弱者;才智超群而能宽容愚钝笨拙者;学识广博而能宽容见识浅薄者;为人纯粹而能宽容道德驳杂者。
“度己以绳,接人用抴”传递出的豁达宽容精神,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共事,和谐共处,既利己利人,又利家利国。纵观历史,凡是建功立业、取得成就者,绝非私欲膨胀、胸襟狭隘之人,而是那些律己宽人、襟怀坦荡者。战国时赵国蔺相如,面对大将廉颇的百般刁难,不计私人恩怨,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宽容大度,成就“将相和”佳话,维护了赵国安全。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开创了震烁千古的“贞观之治”。正是他们豁达宽容的精神,才使得人心聚集,为了共同的事业不畏险阻、顽强拼搏。
反之,若为一时一事的小恩小怨而计较,难以释怀,终将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甚至陷入被动,孤立无援。清代朱锡绶在《幽梦续影》中写道:“高峻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内心正直、胸怀雅量,多看别人优点,少盯着别人缺点,不计较小事小节和过节摩擦,才能包容万物,即便遭遇不如意之事,亦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政者当以事业为先、大局为重,以长远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绳己宽人涵养境界,取人之长容人之短,做到荣辱不惊置得失于度外,青山不动任白云自去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纪检办公室宣传统战处
宣传统战处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