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鹿鸣国学诵读社一本简简单单的论语

发布时间:2021/7/1 19:59:27   点击数:
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导语: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仁者无敌”这句话已经被很多人否定。面对社会上一些敲诈,人们内心的仁爱也渐渐消逝。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仁爱”已经没有任何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观点。从长远看,立志行仁,内心就会出现一股自行向善的自律力,它能催动内心产生较高的责任感,推动生活、事业的发展,避免内在的焦虑、彷徨。心是细腻的,无论别人怎么左右,都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思考,从而更多地体会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丽,并且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君子周急不继富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君子在一次出行中遇到一位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便用水泡饭给他吃。对于一国的君主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这位穷苦人来说却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事后中山君主已经把这件忘得一干二净,可是那位穷苦人却铭记在心,对中山君主感恩戴德。直到临死前还对自己的子孙说:“将来中山君主有为难的时候,你们一定要用尽全力去帮助他脱离危难,因为我的命就是他救的,如果不是他当时的一口饭,我可能就饿死在路上了。”

后来,楚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君主因为不敌落荒而逃,这位穷苦人的儿子果然紧跟其后誓死保护着中山君主。对此中山君主内心深有感触,感叹道:“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意思是给予的东西不在于多少,但是要看给予的对象。是否存在困境。中山君主出于“仁爱”之心救了路边的饥寒交迫的穷苦人,自己也尝到了“济人须救济急时无”的甜头。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水浒传》中有一位常救人于水火中的“及时雨宋江”。他帮助过很多人,后来也是因为曾受过他帮助的人,才使他稳稳地坐上了水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上。如果宋江见死不救,甚至在别人为难时落井下石,那么在他受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在一旁看热闹。更别谈什么鼎力相助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从而克服困难,因此,助人为乐是为人处世的本分。孔子告诉过他的学生同时也是告诉世人的一个道理:“在救济他人的同时,不应追求虚名从而要讲究务实,否则就会有损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周急不继富上”也要区分对象、选准时机还需要恰当的形式等等。与其你花费万贯家财去巴结一个权贵不如去接济那些饥寒交迫的人;建造豪华的房舍去招待那些客人,不如用茅草去帮助那些家世微寒的寒门书生,帮助他们用茅草覆盖破陋的茅屋;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在行善仁爱形式上,真心实意而并非虚情假意、趾高气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所主张的“仁”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对朋友的“仁爱之心”,没用“仁爱之心”的朋友是无法在一起长久相处的。即使相处久了也会产生缝隙。

战国时期,齐相靖郭君门下有一门客叫齐貌辨,这个人身上有很多毛病,其他门客很不喜欢他,唯独靖郭君对他很友好。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房,还让自己的长子侍奉他。这些都被其他门客看在眼里,一日,门客士尉劝解靖郭君,没想到靖郭君丝毫没有听进去,士尉一气之下离开了靖郭君的门下。为此孟尝君也曾劝过靖郭君,没想到靖郭君大发脾气说:“即使把我们杀死,把我的家拆成四分五裂,只要齐先生满意,我也在所不辞”可以看出来靖郭君拿齐貌辨作为自己真心的朋友。

几年后,齐威王驾鹤西去,由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为人处世的方式得不到齐宣王的认可,在朝中寸步难行,被迫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居住,与此同时齐貌辨还是跟着靖郭君一起居住。齐貌辨在靖郭君告老还乡后没住多久,便向靖郭君辞行,想着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急忙说:“大王已经很喜欢我,你此行必死无疑呀。”劝说齐貌辨留下来,可是齐貌辨坚持要去面见齐宣王,他说:”此行我已经不抱可以活着回来的欲望。“靖郭君劝不住只好罢手任他去见齐宣王。

齐宣王

齐貌辨来到皇宫,拜见了齐宣王,齐宣王见他说:“你就是靖郭君言听计从的人、非常喜爱的人吧,本王在他心里,都不如你的地位呢。”一开口便是满满的火药味,齐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至于言听计从根本谈不来,草民怎么能跟大王相比呢,我有两件事想要说给大王天天。”

这第一件事就是,当初齐宣王坐太子的时候,齐貌辨曾对靖郭君说:“太子耳后见腮,相貌不仁,要不就废了太子吧。”当时靖郭君两行清泪留下说:“不行,我不忍心只要做。”这第一件事说完,齐貌辨便抬头对大王说:“如果靖郭君听信了我的话,他今天就不会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

第二件事是,靖郭君回到了老家,楚相曾找过他,想用比他大好几倍的封地来换取靖郭君的封地。齐貌辨劝他答应,可是靖郭君却拒绝了。他是这样说的:“我忠于先王才被赐下封地,虽然现在被后王所厌弃,但是我对先王的忠心是不变的,如果把封地就这样交换给别人,我怎么对的起先王。”齐貌辨说:“这两件事足以看出来靖郭君对我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对大王您的忠心。

齐宣王听了齐貌辨的话感叹道:”原来靖郭君对我竟然如此的的忠诚,是我错怪他了,我当时年龄幼小,不知道这些,你可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

之后,靖国君就来到了国都,穿着齐威王赐的衣裳,带着齐威王赐的帽子和佩刀。齐宣王亲自接见的了靖郭君并让他出任齐国的丞相。

齐威王

真正的朋友不仅是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且任何时候都可以信赖,将心比心。只有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可以去爱别人,如果“仁”在心中而不用的话,那也不算是位“仁者”。将“仁爱”存于心中,而且用它将心比心的去爱别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的用同样的“仁爱”去爱你,所以,修养本心,要依靠“仁”来交往,处世关系想要“仁”来维持。

总结:

“仁爱”是什么?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去帮助别人。但是区区两个字中蕴含着很大的道理。像中山君主济人于危机的时候,才能解别人困境之危。尽管自己给予的只是一碗水泡饭,但是可以解别人燃眉之急,供他一时之需,这才是真正的周济人,诚心的帮助他人,相反受济人,在危难的时候虽然受人”滴水“恩情,但这是一份真情,日后也定将”涌泉“想报。

同时,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一定是你最真诚朋友,往往不管身份地位的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内心的尊重。像靖郭君和齐貌辨的友谊,靖郭君为了齐貌辨放弃了门下不少门客,更是对孟尝君方言只要齐貌辨满意,就算把家拆的四分五裂都可以。当然齐貌辨也没有让靖郭君失望,自己独自来到国都,怀着必死的决心面见大王,最终为靖郭君谋取了丞相的职位。作为朋友齐貌辨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将心比心。

读史有感:

中国的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孔子主张下的“仁”,也就是仁爱之心,所谓仁爱之心也就是“人心”,即为天道,用仁爱来保存人的真实性也就是保存了天道。仁爱之心是温和的、博大的、宽厚的、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孔子的《论语》强调了以心为仁,人性的修养得到仁爱。那么仁爱存在心中,为人处世就有了仁爱之心,这也就是孔子的仁爱之道。

THEAND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经学≠儒学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为历代儒客尊崇),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子部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农业类"。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3、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11、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国学新著

《国学三部曲》,宋定国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年1月出版;包括《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和《国学探疑》。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鹿鸣国学诵读社晨读本活动由桃城区宣传部、桃城区妇联、何家庄乡人民政府主办,主题沙龙承办,纯公益不收费,欢迎家长带孩子参加!参加或活动请加入鹿鸣国学诵读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479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